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主要原则、基本思路及关键路径

作者: 刘辉 朱汉祎 佟矿

摘  要:专业是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单元,也是大学传承办学理念、育人文化和价值导向的重要载体。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基础性工作,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竞争力,直接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坚持内涵发展、示范引领、分类建设与产出导向的主要原则,遵循学科专业融合、优化专业布局与强化平台支持的基本思路,把握好师资、课程、运行、保障和质控五个关键路径。

关键词:一流专业;专业建设;主要原则;基本思路;关键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6-0034-05

Abstract: The major is the basic unit for a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a university to inherit its school-running philosophy, education cultu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work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and directly reflects the level of running schools and social reput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main principles of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leading, classified construction and output orientation, follow the basic ideas of integrating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optimizing specialty layout and strengthening platform support, and grasp the five key paths of faculty, curriculum, operation, guarantee and quality control.

Keywords: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in principles; basic ideas; key paths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腰,挺直腰板不驼背,人才才能抬头挺胸、站得更直、走得更远[1]。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颁布“新时代高教40条”、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双万计划”,吹响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2]。如何建设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动本科专业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是高等院校未来一段时间内改革与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充分把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一流人才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优势特色,注重协调发展。

(一)  坚持内涵发展

专业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学校内部管理要素及资源的调整及优化,围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育和集聚优质教学资源,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在专业结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二)  突出示范引领

促进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属于创新引领发展。一流专业建设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对某一类或某一所院校来说,要通过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和办学成果显著的专业进行分期、分批建设,充分发挥主干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群,促进专业建设均衡发展,提升专业整体实力。

(三)  开展分类建设

分类建设意味着竞争,在高校内部专业有差异,建设也要有先后,要建立公平有效的遴选竞争机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发展定位进行分类建设,促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推动专业建设质量达到一流水平。

(四)  注重产出导向

建设一流本科专业要关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专业培养成效与培养目标的适应度、专业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强化产出导向,完善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机制,聚焦生源质量、课程体系、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及就业升学等关键环节和重要指标。

二  明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本思路,深化学科专业融合、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强化一流平台支持,引领推动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一)  把握专业学科一体两面

专业是高校办学育人的“骨架”,学科建设是培育人才的重要要素。学科和专业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体两面。高水平大学与一般大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其本科专业教育要有强大的学科为支撑。学科是知识和人才培养的生产平台,负责集成和提升知识和人才的生产要素。对于一所学校整体发展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把握专业学科一体两面,是突破专业建设资源“瓶颈”的关键。

师资上,依托专业稳定教师队伍。当前,党和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高校而言,引育高端人才的竞争压力也比任何时候都要大。相对于科学研究领域的“清冷”,高端人才进入专业教学显得更加有“温度”,应该加快引导高端人才融入学校办学育人文化氛围,促进其与人事、科研之外更多的职能部门联系。在师生交流中,建立更多更牢固的情感上的“紧密连接”。

方向选择上,一流本科教育须有一流学科作支撑,学科优势须有效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学科专业建设规律,对照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夯实学科基础,建立学科专业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机制,推动优势学科资源、科研成果向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转化,以一流学科建设支撑一流人才培养。从长远发展看,高校内部成立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往往伴随着本科专业方向或者研究生专业方向出现。

资源上,“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高校人才引育、平台建设、重大专项多是以学科形式分配,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协调促进学科专业共同发展。

在实际操作上,往往需要通过统筹学科建设经费、科研平台、高端人才等学科资源支持专业建设;反过来专业建设品牌、精品课程体系、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教学成果等项目又对学科评估、学科建设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  加强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学科专业结构是大学的基本架构,也是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长远发展。近年来,教育部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一方面,允许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高校学科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条件,在获得授权的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与调整二级学科及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强化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业建设管理统筹,通过备案、审批等形式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目录内或目录外专业,支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提升高等教育引领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横向上,专业设置与调整不能凭经验、凭感觉主观判断,要紧密地结合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社会需求、结合高校定位及特色优势,考虑整体学科发展,突出前瞻性设计,避免“跟风”,在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培养机制、合理的课程设计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加强国家亟需的紧缺型人才培养。纵向上,强化全层次全链条人才培养支持作用,实现专科、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一盘棋”,同时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做好专业动态调整,妥善实现专业合并、转接、优化。尤其是在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下,更加需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办好、办强、办特本科专业,以此提升专业竞争力。

(三)  强化专业建设平台支撑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人才培养与一流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教学平台和改革政策密不可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强大的学科、科研、教学平台支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往往又需要全校性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平台支撑。

首先,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共生关系,高校教师既是科研工作者又是育人育才的主体,一流的学科能够吸引、留住、培养一流的人才,在学术队伍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发展,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撑一流专业建设;相反,良好的仪器设备、实验平台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越的学术条件。

其次,科研为教学服务是高校区别于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标志。借力创新性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水平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知识生产的过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传授最前沿知识有利于知识更新;教师的科学精神、学术态度、创新意识和研究思维对学术产生深刻影响。反过来,教学又是科研的“隐形动力”,高质量的教学将会有效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课堂中师生相互启发,教师会扩大学科知识面,甚至获得新的科研灵感。要坚持推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把抓科研、促教学作为强化科研育人的重要路径,推动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高水平科技成果等优质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学精神渗入教学理念、将科技成果融入专业教学、用科研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将科研场地转化为教学基地、将科技报国变成立德树人的大课堂。

再次,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实践平台为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结果。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内高校纷纷出台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成果培育及条件提升等系列政策文件,极大地推动了一流专业建设与发展。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热点如“三制三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同样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  抓好抓实师资体系、课程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与质控体系五大关键环节,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