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

作者: 杨飒 周仁龙 唐志列 席红梅

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0

摘  要: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个性化培养和实践主战场的重任。根据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发展现状,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全面创新为导向、以协同汇聚为手段的第二课堂建设原则,通过加大高校第二课堂宣传力度、科学构建第二课堂建设体系、建立健全第二课堂场地经费保障制度、建章立制激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指导和引入社会力量共建第二课堂等五大措施,提升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第二课堂;能力提升;发展现状;建设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6-0077-04

Abstract: The second classroom take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personalized training and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it takes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takes practice as the main form. According to our univers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put forward with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s the guide and collaborative convergence as the means. F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achieve the new pattern of all-round education. The five measures are strengthening the propaganda of the second 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development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the security system of the second class, setting up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introduction social forces to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 respectively.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universities; ability improvement;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具有课程形式多样性、课程内容开放性、课程选择自主性和实践结合紧密性等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了个性化培养和实践主战场的重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1]。本文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建设三个方面出发,开展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探究。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自此,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走入我国高等学校的育人体系之中,成为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和创业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提升,但与创新创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没有认识到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达的灵魂和源泉;没有意识到高校学生正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力量和生力军;没有认识到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主战场的高度,从而重视程度不够,在经费、场地和师资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二)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缺少全局观和系统性,没有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体责任和参与意识,课程形式单一,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实践实训环节不足,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社会环境脱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教育质量评价不科学。

(三)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高等学校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师资大多来自学生工作队伍,有辅导员队伍、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和学校团委等部门。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师资很少。二级院系的专业课教师较少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现有师资在创新创业方面普遍缺少实际经验的积累,高校提供给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针对性培训和学习机会不多。

(四)  没有形成有益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相对于考研和考编,高校还没有形成推崇和鼓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现有的创新创业载体形式单一,鼓励和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现有的校政企协同育人成效达不到预期。

二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1982年,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教育部专业教学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将课外活动称为“第二课堂”,提出通过第二课堂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4]。近年来第二课堂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并已逐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业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与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

(一)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政策

2002年,我国遴选部分高校推广试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首次提出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6]。党中央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为第二课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高学校育人质量”[7]。2018年,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实行[8]。自此,第二课堂开始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中承担重任,彰显成效。

(二)  高校第二课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强化。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为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总学分已逐步减少。高校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不是一种无序、随性的学习,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性、开放性、实践性、个性化和规范化的共享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有指导、有目的、有计划的前提下开展自主学习。高校第二课堂具有专业宽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自由、场地开放、兴趣引领和参与灵活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在实践中创新,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可见,高校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指引和平台,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同时,第二课堂也是对高校第一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和推进。第一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着传道授业的主要功能,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育的共性。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彰显个性化培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培养,第二课堂适逢其时地承担了这个重任。

(三)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不足

1  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种认识不足是对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认为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是一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锦上添花的教育手段,而不是必须的教育手段。第二种认识不足是认为第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育人环节,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关联性不大,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2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总体谋划不足

第二课堂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管理模式、课程(项目)设计、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建设起步晚,可以分享的成熟经验不多。很多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缺少顶层设计,总体谋划不足,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缺乏整体性和全局观。如团委分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处分管创新创业活动、教务处承担实践环节与专业竞赛和二级学院负责专业学术活动等,各部门各自为政,制定适合本部门执行的制度和政策,很难构成育人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育人成效。同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融合机制不健全,导致育人合力不足。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度关联且互为融合,在谋划第二课堂整体框架时,要构建好与第一课堂互联互享的协同机制,做到育人机构互通、育人模式互通、育人评价互通[9]。

3  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所需经费、场地和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并不充裕,有限的办学资金、教学场馆和师资力量用于保障第一课堂正常运行。相对于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每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同样离不开经费、场地和师资的投入。投入不足,产出自然不够。投入不足,让第二课堂活动成为一种学生自筹经费行为,让教师指导成为一种志愿者行为,让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师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和鼓励,第二课堂可持续性发展和育人实效就得不到保障和体现,高校人才培养就失去一个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

三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建设

(一)  建设原则

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第二课堂建设要着力于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和特殊化问题的解决,要与第一课堂形成育人合力[10]。学生是第二课堂活动主体和建设对象,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建设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呼应学生的成长需求,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当代大学生思维活泼,个性独立,学习能力强,在建设第二课堂时,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调动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让学生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自由。其次,要尊重和支持学生合理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自由驰骋,发展为专长和特长;积极回应学生的诉求,做到长期引导、动态跟踪、实时指导、全方位保障。最后,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活动,做到能力培养与品德塑造相结合,立德与树人相统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