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战略导向下化学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 刘黎 雷钢铁 李朝晖 曹琪摘 要: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枢,作为科技创新重要的“人才引擎”,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化学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备受瞩目。该文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从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培养环境、建立进退有序的研究生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提高化学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化学类专业;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7-0058-04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core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emical graduate student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tten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discusses how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emical postgraduates by optimizing the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system, building a multidisciplinary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a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s' tutors with orderly progress and retreat,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Chemistr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personnel training; culture system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将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枢。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创新提供动力,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我们亟需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与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人才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蓄水池”。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授予高等院校的重大使命,亦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化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与促进,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化学无疑是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支柱,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化学也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密切相关,其已经成为了社会迫切需要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因而,化学是推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学科领域,化学类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与实现创新成果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变得愈发重要与关键,培养化学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任务也愈发紧迫。因而,分析与探讨化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建议与措施,对培养时代亟需的高水平化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7]。
(一) 研究生自身创新思维不强
研究生自身创新思维不强, 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和自我管理松懈3个方面。首先,自主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与重要驱动,高中阶段与本科时期长期采取的灌输被动型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惰性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们自主创新意识缺乏, 遇见难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求助或者放弃,而不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次,在学习动机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研究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缺失求知欲望与刻苦专一的探索精神。在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大的当下,部分研究生读研并不是真正地对学术和专业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逃避就业,或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获取物质生活的满足。最后是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方面,安逸的校园生活、相对宽松的管理和大量的研究生自主科研时间,也使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松懈,难以形成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
(二) 研究生导师水平良莠不齐,课题组学术氛围不均衡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与教育的首要负责人,负有对学生开展科学前沿引领、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标准教导的责任,是立德树人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想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本身就要有很好的创新意识和优秀的创新能力。而当下许多高校由于研究生导师的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等不全面,导致研究生导师水平良莠不齐,阻碍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的构建,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导师的聘任制度方面,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国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从2016年的58.3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111.4万人),对导师的需求量随之增加,降低准入门槛的现象不时发生。在导师考核制度方面,不能及时地根据时代要求与学校发展对其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进行更新与完善,使得导师之间的科研能力与水平良莠不齐。最后,在导师的评价激励机制的方面, 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标准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削弱了优秀导师团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动力。
(三) 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
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是重中之重,关系着研究生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课程设置不灵活等方面。目前很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既设有学术型学位又设有专业学位,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实际上,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学术型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并没有很多的区别,也没有明确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就像是本科教育的翻版,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没有体现研究性质,没有体现研究生教学的审辩式、建构性和创新型等特征。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多,课程设置却往往忽视了专业人数较少的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忽略了部分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往往实践课程较少,课程设置面狭窄,实践课程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性不够,学科跨度性不强,研究生课程设置还有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少、课程培养方案单一的问题,有碍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四)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调动其积极性,以实现预定目标,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够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准确了解研究生培养需求,才能系统地设置适当的奖励形式与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引导和规范研究生的行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激励机制存在激励目标不够明确、评价机制不够多元和激励形式单一等问题。首先,研究生培养中关于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激励机制目标性不突出,缺乏全面、系统与明确的目标要求。如在培养目标方面,欠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使得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凸显。另外激励的评价机制不够多元,考核标准往往缺乏对研究生成果的创新性和贡献度进行科学评估,不利于激励致力于学术和科研创新的研究生。此外,一名具有合格科研能力的研究生除了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更需要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如果仅仅关注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察,容易造成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实践与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与考察的缺失。激励形式单一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目前广泛存在在精神层面上激励不够的问题,当前的激励机制常常偏重于采取低层次的物质激励对研究生进行鼓励,如采取发放奖学金的形式来激励学生,从而忽略了精神层面上的激励,简单的物质奖励很难深层次地巩固学生的荣誉感与获得感。
二 提升化学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为我们新时代研究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为了提升化学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与措施。杨晓东等[8]提出了以学生科研理念培养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构建“协同1+3”培养模式,即在导师的统一安排指导下,研三年级的学生作为研一学生的小导师,负责日常生活和研究工作,采取一帮一的培养模式。姜艳霞[9]提出要求研究生阅读文献以抓住学科前沿,通过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和营造平等的讨论气氛,由浅入深的科研课题激发研究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张彦等[10]提出采用启发、引导和教育等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彭冰等[11]建议缩减不同学科领域公共课的学时,增加新的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实用性强的选修课。湘潭大学是2022年新入选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湘潭大学化学学院1978年招收化学专业本科生,1979年招收有机化学研究生,1981年有机化学获全国第一批硕士点,1982年获湖南省第一批重点学科,1998年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2017年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湘潭大学化学学院拥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以湘潭大学化学学院为例,在此背景下,化学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构建高标准培养-重品行育才的化学类研究生培养体系
严把招生质量入学关,通过竞赛、暑期夏令营等多渠道精选优秀生源。优秀的大学生夏令营可以有效增强学校与学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生源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而有利于改善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以高质量为目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修订培养方案,强化理论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把科创能力提升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涵,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前沿研究成果融入基础课程,消弭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之间的鸿沟;开展小组讨论式选修教学,并定期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对本院研究生进行指导培训,使研究生能掌握学科前沿;学生通过参加课题组组会、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在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当然,对于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还需要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爱国主义、公民责任、品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和提升,强化学术规范训练,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培育治学态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生,并注意提高研究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培养出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神圣学术事业的高品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