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作者: 乔德中 张歌

摘  要:“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力度,使线下课堂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及信息化水平。因此,应根据“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的影响要求,加强对“微时代”的关注度,根据“微时代”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学要求等条件,重新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时代;实效性;教学对策;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7-0193-04

Abstract: The new technolog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ly integrate offlin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sense of the times, attraction and information level of course teaching. Therefore,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micro-era" to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requirements, strengthen the attention to the "micro-er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era",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student development needs, teaching requirements, to redesign the teaching scheme,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omote students to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icro-era; effectiveness;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student development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在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借助“微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善多样的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因此,高校及思政课教师须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力度,了解“微时代”对该课程教学的新要求,以此为依据,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知识等方面,制定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  “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

(一)  以学生为中心

“微时代”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对象,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提高全面发展水平。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其已处于互联网时代,更愿意在网络世界中进行快速、碎片化的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整体视野更加宽广开放。但在以往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时,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进行单方面讲解,学生无互动交流,不仅降低教学质量,还会削弱学生兴趣,限制学生创造力、批判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因此,“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多关注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在多互动、多交流和多讨论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存在感,满足“微时代”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  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学习理论下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而成,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且‘微时代’下信息资源量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学生可快速了解所需的信息资源。[2]”处于“微时代”的大学生,更喜欢自主、多样和开放的学习方法。但传统教学时,被动学习使得学生虽能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却无法真正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开展更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首先,主动学习,指学生能够按照自主意愿,自发性地展开思政课知识学习,可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其次,深度学习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所学思政课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三)  教学具有实践性且更具信息化

以往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容易忽略教学实践部分,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无法通过多样有效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事实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中,教师应提高教学实践性,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阵地,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布置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促进教学更加完整合理。在“微时代”背景下,微课、蓝墨云班课和慕课等移动教学平台的建立使得教学更具信息化,更能满足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及实际需求。因此,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还应将两者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效连接,加强不同教学空间的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发展机会。

二  “微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  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高校及教师应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优化,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课堂互动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理论、价值理念,体现思政课程教学的作用功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

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凸显时代特色。为更好地满足“微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必须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赋予课程内容时代特色。除基础的理论知识内容外,还应“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新鲜教学内容等”[4]。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需要对教材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适时引入时事热点,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对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榜样和中国力量等有深入的认知,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共鸣,促进学生自发性地展开学习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同,让学生真正喜爱思政课程。

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高教学的创新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更具自主性和选择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高效互动交流,实现自主学习,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效果。例如,思政课堂上,利用软智慧课堂系统,学生可通过手机登录平台的方式进行个人签到,使用手机扫码进行答题,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查看其他同学的观点、言论。同时,教师也可以登录平台实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答题状况等进行了解,及时予以解答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参与率,还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再如,高校思政课教师自主制作或下载网络微课视频,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微课贯穿于学生各个学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课中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课件,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课后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推送相关微课及学习资料,学生可以自主登录平台进行学习拓展。不仅如此,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借鉴全国知名思政课堂的优秀教学方法。例如,有的高校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内开展思政课教学,通过VR技术和现场讲解,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增强感官体验。还有的高校还借助“名人效应”创新思政课堂教学,邀请不同专业教师、校领导等人员参与不同专题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  加大实践教学开展力度,实现教学知行合一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学生构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还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多样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现教学的知行合一”[5]。

第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做好准备工作。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来说,应先对高校所具备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了解、评估和整合优化,以充分利用该地方的教育资源优势,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一般而言,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历史名人、伟人故里、红色文化遗产、纪念馆和博物馆等,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教学资源设计合适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高校之间也应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各类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效果,通过共同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相互合作交流,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多条件和保障。

第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准备工作完成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丰富实践教学开展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活动参与的多样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深度融入实践活动,学习更多知识,了解更多道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有效使用批判性思维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来说,可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课堂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演讲、阅享经典、学生讲课和主题情景表演活动等;校园实践主要包括微电影拍摄、主题辩论赛、思政社团活动和主题征文比赛等;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红色革命地、纪念馆和文化展览馆等场地的参观活动,以及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调研等。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等能够得到锻炼提升,更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除此,在实践教学开展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发布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内容,以便于学生了解,提前做好实践活动安排。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心得体会、填写调研报告等,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社会现象,促进学生能够接触最新的理念,了解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创新新方法,实现知行合一[6]。总之,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整合知识内容,还能将教学与“微时代”相结合,提高实践学习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第三,加强教学管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相比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来说,实践教学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想要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高校还须加强教学管理力度。一是高校领导层面应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安排、规划和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突发情况,主要包括活动经费、安全措施和政策支持等。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好安全工作,以便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实现育人目标。二是号召所有思政课教师能够有效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推动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三是应对活动产生的各类成果进行评价和表彰,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还能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  积极实施网络教学模式,搭建交互学习平台

网络教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且整体学习过程也更加自主灵活。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施网络教学模式,提高线下与线上教学的融合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