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

作者: 王卫红 武锋强 刘孟琴 易珍言 吴彩燕 曾特林

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0

摘  要: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之《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设计并实施八个综合实践案例,全面贯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该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寻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加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作者希望能为相关老师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088-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Release of Digital Plat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GI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eriment case database, takes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s the main line, designs and implements eight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ases, and comprehensively goes through eight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major from freshman to senior. This project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n organic par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seeks for the value attribut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trengthens the value-leading rol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mproves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es their sense of gain.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teachers to permeat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maj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

虽然教育部于1998 年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

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  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  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二)  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10]。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1]。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其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自觉和彰显。

(三)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和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魂

西方发展经验在非西方世界出现“水土不服”,实践证明,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车轮前进的方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求大同[12]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也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魂。

二  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学、艺术的集成,更蕴含着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学思想。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戏曲雅俗共赏,也从未脱离过教化的功能。戏曲故事里包含的父母恩、师生谊、朋友义和家国情,对于引领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13]。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发展。

根据思政教育进专业课堂和戏曲进校园的精神,结合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特点,笔者以《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为题,申报成功了由地理类教指委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组织的全国高校GIS思政实验案例库建设项目。

(一)  设计思路

1  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审美教育相互渗透

通过完成本项目设计的综合实验,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接触到戏曲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戏曲艺术的故事主题、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和舞台表现等各方面,对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戏曲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其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及坚持四个自信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2  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度

作为“戏曲进校园”目前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戏曲校园巡演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但是这种单向的舞台展示难以持久地激发学生了解和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热情[14],戏曲艺术的推广普及教育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途径。本项目贯彻文化育人,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拓宽人文视野,注重学以致用,在GIS的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我国传统戏曲主题,能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

3  新工科时代的理工融合

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完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15]。在新工科时代,对于地理信息科学等理学专业,应注意理工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延伸创新链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本案例正是基于理工融合的理念进行了综合实验的设计。

(二)  案例安排在课程教学中的环节

该系列案例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包括八个综合实践环节,涉及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

1)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实验案例)。

2)中国传统戏曲互联网搜索热度专题动图(地图学课程实验案例)。

3)中国传统戏曲空间数据库构建(空间数据库课程实验案例)。

4)中国传统戏曲时空分布格局(空间分析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案例)。

5)中国传统戏曲查询系统构建(GIS二次开发课程实验案例)。

6)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WebGIS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案例)

7)中国传统戏曲词云制作(大数据分析课程实验案例)。

8)中国传统戏曲时间序列分析(时态GIS原理课程实验案例)。

(三)  思政元素的融入与体现形式

本项目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美学教育的融入点,切实抓住课程改革核心问题,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塑造人格有机统一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网络发布,也有助于振兴中国戏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人文艺术采取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持续渗透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唤醒学生的主动担当意识。从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地图制作;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采集、处理以百度指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舆情信息、市场需求数据,了解传统戏曲的现状;分析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平台的生存和传播状况,对相关舆情信息、市场需求数据在时空格局方面进行深度分析;把戏曲融入到WebGIS中,丰富戏曲欣赏与学习的资源,加大传播力度;使学生在由浅入深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戏曲的认识,提高对中国戏曲的兴趣,而且利用专业知识亲自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戏曲的传统参与模式和传承模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