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赵亮

摘  要:“三全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有效开展的总体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辩证统一,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也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要求。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互补,有助于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有助于促进“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实现。

关键词:三全育人;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160-04

Abstract: "Three-wide education" is the general principl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hol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ions of "three-wide education". Through innova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develop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rt and labor together" education pattern, and help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ive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Keywords: three-wide education; explicit education; implicit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便是“三全育人”。这一理念强调高校要将思想价值的引领和培育落实到在校全体师生,覆盖于教育全部过程,融入至教学全套环节,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教育、科研文化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为一体的综合长效培育机制。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教育形式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三全育人”原则的贯彻落实离不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如何形成显隐教育的辩证统一以实现“三全育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  思想政治显性教育及其作用

以思政课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见形式,但由于其实施过程受制于课堂,在达成“三全育人”总体目标层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  作为显性课程的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想政治显性教育指的是高校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大学生中有前瞻性地、有计划和组织性地展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题,以思想政治引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1]。

思政课之所以必须定性为显性课程,是因为思政课有独特的课程性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思政课是政治属性和学理属性相互统一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不可忽视政治属性。他明确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1],这种政治引导功能必须体现在各种教学方式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2],这一重要论述虽更多的是在教育教学层面揭示思政课内容的学理属性和教学过程的说理性,但实际上,“政治引导”和“讲道理”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而是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两者的统一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所要求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既有政治属性,又是科学真理。因此,思政课既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课,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专业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兼有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是思政课的特点,目的就是要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起来。在此意义上,思政课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独特性质和重要功能,必须采取显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育。

(二)  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一般指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依托于言传性的课堂讲授来开展教学的思政课,这既是它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也是高校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直接手段和主要渠道。不可否认,从传播以信息符号形式存在的理论知识角度来看,作为显性课程的思政课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在大学生“学懂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堪当重要角色。但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播理论知识,还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知识和价值分别是载体和目的,两者相辅相成,要将价值观寓于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因此,完全依靠课堂讲授的显性教育手段显然是不够的。另外,在达成“三全育人”总体目标层面,显性教育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受制于课堂教学的约束,可能出现因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位置而使大学生怠于或无从发挥学习自主性等情况。这样一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了。

二  “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实施中隐性教育的不可忽视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初次提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我国高校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格局。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一重要论述为“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一)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及其作用

有别于显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一般不表现为基于明显的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教育措施,而是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式的教育。在形式上,隐性教育一般采取由学校或教师提供的寓教于乐、方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教育环境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凭借主观能动性主动观察、感知并理性思考自身与周围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中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和理论等方面的信心,从而自发生成政治认同感、制度认同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等,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断裂

理想的“三全育人”教育实施过程应该是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双剑合璧的过程。但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显隐教育的断裂,不利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实现。这种断裂主要表现为:对隐性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开发观念不足、利用程度不高、缺乏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建议;教育者的注意力普遍倾向以课程教育为主的显性教育,忽视或遮蔽隐性教育资源;大学生受制于客观因素,无法充分发挥自主性等。

(三)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的契合

北京大学举办的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国家的兴旺、人才的培育都与“德”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牢牢紧扣“育人”这一首要命题,回应这一命题的基本要旨即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这一要旨的实现主要依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隐性教育灵动、深入,配合具有方向性的显性教育,有助于综合生成完美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实践上,要培育一批智力和体能、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样不可忽视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要让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其实施成效更加丰富、饱满、充分,且富有内涵,隐性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三  构建“三全育人”视角下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原则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整个教育过程,对显性教育起到补充作用。在教育目标上,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一致的,“显性教育主要构成人才的骨骼框架,隐性教育主要构成人才的灵魂血肉,两者共同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之目的”[3]。

(一)  秉持“环境育人”的理念,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

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对人的影响是不辨自明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对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教育工作者共知的信条,主要指以善、美的校园环境培育大学生精神旨趣的教育理念。环境育人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文本”式的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思想政治显性教育过分依赖语言文本的缺憾。

“文本”是符号学中的基本概念,主要指人创造出来的、表述某种特定意思的符号系统,既可以用语言形式表达,也可以用非语言形式表达。语言的文本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中,主要依靠公开的课程教育(讲授、课本等)来实现,负责传递“可言传”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等;而非语言的文本则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中,负责表达“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等,发挥隐没的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量的有利阵地[4]。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史、校训、校风、校容、校貌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集中反映了主流教育价值观,是一种非语言的文本,它虽具有文本的属性,但大多体现为隐匿的“表达式”。这意味着,要想领悟其中的思政教育意蕴,就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去解读、探寻和体会。大学生在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反复品味的过程中,必然不断受到影响,耳濡目染地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比如:不少高校的校史本身就烙刻着中华民族近代发展艰辛历程的印记,包含着党和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自强不息、勇于奋斗、开拓进取的奋斗经验。而与校史如影相伴的校训和校风,则体现着高校创办者和卓越的教育工作者对国家、民族深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希望的莘莘学子们的深切寄望。大学生通过融入自己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感受校史、校训、校风,能够了解学校曾经走过的风雨历程,跨越时空与前辈们对话,在无影无形中透析中华民族的风霜历史。而这个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领悟党和人民百折不催、舍生忘死的奋斗精神,在自觉加深对党和国家及学校的认同感的同时,找到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二)  坚持“以德化人”原则,在思想政治显隐教育中涵养道德情操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理性和感性相互交织的逻辑形态,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反相成之互补机制,是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依照。思想政治显性教育通过弘扬道德的理性内涵,落实大学生道德之“知”的方面;隐性教育通过启导道德的感性内涵,落实大学生道德之“行”的方面。二者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上共同构筑高校道德教育“知行合一”的辩证模式。

一方面,从以“知”引领大学生理性认识维度看,道德蕴含个人情感的理性凝华,表现为人们对个人与他人或社会之间关系的普遍思考。这一思考在长期研探过程中以理论化的思想体系的方式获得解答,而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体系也总是将对道德的思考纳入自己新的理论发展的范围。因此,作为理论化的思想体系的道德,拥有可描述性的基本特点,而这一特点满足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以语言文本为主,通过有计划的、公开的课程传递道德观念的形式要求,可以实施为显性教育。思想政治显性教育对道德的诠释除了向大学生理论化和条理性地陈述“德”的本质内涵,还应着重从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关系等角度推理“德”之根本缘由,从理性深处筑牢道德贯行之必然性根基。在理论和逻辑化的阐述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清醒意识到只有融入到社会中和与他人关系中的个人,才具有现实性和可发展性,才能过上具有普遍性的生活,个人一切的独特性和个性的满足或不满足,都无法跳脱社会这个客观规定性实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