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

作者: 齐贵云

摘  要:时代在改变,能平视世界的年轻人也在改变,思政教育也要相应改变。“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本遵循,以问题为导向,举全校之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以一线教学为根本,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以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真正将“三全育人”理念内化到全校教职工观念之中,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平视世界的一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185-04

Abstract: Times are changing, and the young people who can keep straight of their eyes to the world are also changing, 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also change accordingly. "Three-wide education" means education by the whole staff,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full ran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the great thought and politics with the force of the whole school, problems oriented,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three-wide education" basically.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politics should be promoted actively,  based on the first-lin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teachers as the key point, in order that the concept of "three-wide education" will be internalized in the hearts of the whole staff really, to adapt to and meet the growth needs of a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eping straight of their eyes to the world.

Keywords: three-wide education; Great Thought and politics; the ideolog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pattern of 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1]。高校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本遵循,有效利用校内外各方资源,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一体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  平视世界的一代迎来大思政

2021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到,“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2]”

平视世界的一代是自信的一代。这种自信源自祖国的强大,以及在面对世界格局调整、经济转型、科技进步和思潮碰撞等大变局、大考验时国家的淡定与从容。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多措并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举国同心,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疫情,实现复工生产,中国经济虽然遭受重创,但仍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为疫情阴霾笼罩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信心与动能,交出了一份令世界为之振奋的答卷。每个经历这一切的中国人都会终生难忘,经历过抗击疫情的年轻人也在淬炼中成长,疫情激发了年轻人的使命与担当,到处可以看到年轻人自信从容的面庞,用实际行动肩负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

时代在改变,能平视世界的年轻人也在改变,他们的心态、思想都在改变。平视世界是一种骄傲与自信,如何将这代年轻人身上的自信转化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上好思政课那么简单,还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搭建好社会大课堂、家庭中课堂和学校小课堂多维空间,树立整体教育观,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

二  “三全育人”的理念及高校落实现状

全员育人是指育人主体的多元性。在高校办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全体师生共同成长的事情,离开了大家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必将陷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的境地。当前高校在全员育人方面并没有充分调动所有育人主体的积极能动性。从表面上看,大部分高校以学校为主体搞了不少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也把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思政育人目标等写进教学设计中,但是仍然有不少专业教师认为思政育人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思政育人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的大思政育人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也是全员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中国的很多父母更关心孩子的学习分数高低,往往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当孩子考上大学之后,认为自己只要负责生活费,思想教育、学习等方面交给学校就可以了。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在思想上、行动上完全形成共识,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全过程育人一方面是指学校工作要全过程育人,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就是抓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高校要想把“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去,就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程建设主阵地;另一方面全过程育人还要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但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育人实效性。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育人方案,也开展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活动,但是,大学生每年有三个月左右的假期时间,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时期,还有职业院校每年安排时间不等的校外实习活动,这些时间段往往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断档期,学校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而家长也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方位育人一方面是指教育内容的全方位,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以回归生活实践为宗旨,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引导和培养等方面入手,实现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是指教育形式的全方位,要深入挖掘并有效开展学校显性德育课程,有目标有措施地加强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各高校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时候除了要抓好课程建设、课外实践活动、学校服务和管理等工作,还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督、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高集成性和交互性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强化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建设,推进新时代网络育人工作。

“三全育人”既是理念、原则,又是机制[3]。作为理念,其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拓展;作为原则,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作为机制,其更易于操作,更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三全育人”理念深化了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

三  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途径探索

在厘清“三全育人”概念的基础上,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举全校之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以一线教学为根本,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以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真正将“三全育人”理念内化到全校教职工观念之中,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平视世界的一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  举全校之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创新发展大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石。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顶层设计,具体到不同性质的学校、二级学院、具体专业及其学科特点的差异,其对标定位应该有所区别。但是最终目标都应是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和网络育人等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

大思政之大不在课堂,而在课外,各校在做顶层设计时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抓住思政课程建设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基本点,构建无缝对接的责任线,科学把握决策面,全面落实执行面,从而打造出校内校外、全校上下各单位各层面有效联动的大思政综合体,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入手,促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各个高校要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二级学院基层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其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要主抓“三全育人”工作,并且将“三全育人”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范围,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同等重要,从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真正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  积极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我国一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思政课教育体系,在理论体系和课外实践活动方面虽然一直在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日渐“高大上”,实践活动也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而不断创新,但不容忽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以需求为侧重点进行主动‘灌输’难免陷入‘自说自话’的现实桎梏。[4]”我们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平视世界的00后,他们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获得的是爆炸式增长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他们也希望从中找到我们“四个自信”的来源,但是过量的信息供给并不会自动筛选出答案,甚至会稀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网络的发展使思政育人的对象出现了新的需求。从供给侧结构上来讲,思政教育出现了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从供给侧结构上进行改革创新,提供“精准供给”。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当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地同大学生的需求相对接。高校要加强思政课程供给侧改革力度,精确判定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精神生活需求,“精准供给”思政政治教育内容。“精准供给”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之一。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优化教育内容供给体系,统筹共享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供给方式多样化,平衡供需矛盾。同时,思政教育供给侧不能完全受制于需求方,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刺激和创造新的需求。“精准供给”的前提是掌握受教育者的需求,大思政育人的重点是要建立需求侧思维,能够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显性与隐性信息进入深入分析,从而精准掌握受教育者的需求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存储,不时更新数据库,在制定教育方案时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新时代思政教育虽然要从供给侧上改革创新,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守正创新是关键。思政课教学守正的关键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改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教学内容体系一直在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没有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课的灵魂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不管如何改革创新都不会走上“邪路”或“歪路”。 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创新也是对守正的发展。思政课教学如果没有守正就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样如果没有创新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