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华优秀文化 探索专业课程思政

作者: 朱扬清

融合中华优秀文化 探索专业课程思政0

摘  要:课堂是大学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开展课堂思政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价值塑造的有效举措。以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为例,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中华诗歌数据库,并以实证方法开展教学实践,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个方面论述课程思政开展的策略,进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通过调查授课学生对教学过程展开评价。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反映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优异,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中华诗歌数据库;专业课程思政;三维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181-04

Abstract: Classroom is the main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lassroom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value shaping. Taking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Database System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d the ideological teaching case - Chinese Poetry Database, and carried out by the empirical method to teaching practice, 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classroom teaching, homework, it discussed the course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students learning centered teaching reform, investigated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reflecte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was excellent and achiev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Keywords: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oetry databa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reform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教学改革的最后堡垒[1]。本文以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融合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

本文采用的课堂内容是讲解数据库系统原理中的Select查询命令。Select是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数据库编程中的重要命令,该命令功能强大,但对初学者很抽象。如何讲透该命令内涵以及应用,同时提升学生思想品德,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进行研究、设计。

一  教学目标分析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从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2]。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Select命令的构成、单表查询与连接查询的基本知识,具备数据库查询分析、查询设计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问题分析和创新能力。

(三)  情感与价值目标

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使学生自信能力增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二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是结合案例进行专业课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价值塑造有效融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3]。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可以选择中华文化、战争英雄、科技精英、抗疫医生、扶贫干部所蕴含的精神和事迹,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4]。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包含数据库基本概念、SQL语言编程、数据库完整性、数据库安全性和数据库设计等内容[5]。这些内容的讲解,需要结合具体数据库,才能讲解透彻。以往的数据库案例多是以企业数据库、行业数据库为主,更多的是解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升,较少考虑课程思政。本次课程思政选择的数据库案例是从中华五千年历史形成的灿烂文化——诗歌进行构建,创建中华诗歌数据库。

中华诗歌数据库包含三个表,分别是读者表(字段有读者编号、读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备注)、诗歌表(字段有诗歌编号、诗歌名称、创作年代、作者姓名、诗歌内容、备注)、诗歌阅读表(字段有读者编号、诗歌编号、阅读次数、读后感想、自评打分)。该中华诗歌数据库的三个表字段容易理解、结构清晰,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读者表、诗歌表、诗歌阅读表的数据示例分别见表1、表2、表3。

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等[6]。将课程教学需要的PPT课件、微课视频和中华诗歌数据库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上传到互联网教学平台“课堂派”上,引导学生预习Select命令格式、命令功能、单表查询、多表连接查询的内涵和基本使用方法,理解中华诗歌数据库的结构,对中华诗歌数据库中的诗歌数据进行阅读,并选择1至2首诗歌重点学习,写出读后感想,给予自评打分,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课堂上交流。

(二)  课堂教学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7]。教师课堂上讲解重点,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出查询问题,让学生写出查询命令,根据查询命令运行得出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1  教师讲解

教师重点讲解Select命令中的连接条件、筛选条件的构成思路,讲解多种逻辑表达式的构成形式,结合企业数据库、行业数据库、中华诗歌数据库教学案例分析,设计2至3道题目,说明单表查询、连接查询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启发学生理解查询分析、查询设计的要点。

2  课堂互动评价

利用“课堂派”设计互动问题,可以以选择题或者问题抢答的形式给出。如以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全体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根据学生的答案,分析学生没有理解的语法、条件设计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Select命令的理解和应用。也可以就连接条件的构成设置问题,让全体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抢答,“课堂派”随机选择学生进行回答。

对于参与互动的同学,利用“课堂派”平台提供的“奖励星星”手段,对于每道题回答正确的同学奖励2个星星,参与回答但答案不正确的同学给予奖励1个星星,不参与的同学不奖励星星。期末时,根据课程设置互动问题的数量,计算总星星的数量,按照得到总星星数量80%的同学即可得到互动成绩100分的标准(互动成绩占总成绩的5%,即5分),其他同学的互动成绩为获得星星的数量/(总星星数量×80%)。利用这一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能够提前学习相关知识点,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问题探究

进行问题探究,是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8]。设计综合性查询开展问题探究,比如:如何查询学生自己已经阅读的诗歌名称、诗歌内容、阅读次数、读后感想、自评打分?每位同学阅读的诗歌不同,查询的结果也不同。通过不同同学给出的查询命令和查询结果,进一步讨论学生的读后感想、自评打分。该问题让全体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书写命令,同时让一个同学到黑板写出命令。根据学生们写出的命令,重点分析连接条件和筛选条件的构成,使学生加深理解Select命令以及如何设计查询语句。在理解和掌握Select命令进行查询设计的基础上,一起分析每个同学阅读的诗歌,让部分同学朗读自己提前重点学习的诗歌,解读诗歌的内涵。如学生1朗诵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解读该诗体现了人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人们期望长久和平,但和平是争取来的,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学生2朗诵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认为要学习红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社会主义新的长征中无畏困难,勇往直前;学生3朗诵了新时代王建萍的《盛世中华》:“改革创新四十年,……,万里征程再策鞭。”学生对该诗的思考是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作为青年要不忘初心,为国继续奋斗;学生4朗诵了歌颂建党百年的诗歌“南湖星火漫天燃,……,扬帆万里导航船。”该诗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恢弘的百年历史,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求解放、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征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经过上述Select命令的设计、分析以及对相关诗歌的朗诵及解读理解,进行了学生数据库查询专业能力、数据分析以及优秀思想品德的培养。

(三)  课后作业

学习评价一般包括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就是期末考试,过程评价包括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主题学习、课程论文和学生实验等。课后作业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应在作业内容和批改方式上进行突破[9]。

课后作业要能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完成作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作业批改方式的改革,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强学生之间良性竞争和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从课后作业内容来讲,一部分是基础作业,也就是结合实验教材,结合企业案例和行业案例完成Select命令的一些查询设计问题,写出Select查询语句并进行数据分析。第二部分是提高部分,这部分作业由学生自己设计,结合中华诗歌数据库案例,设计连接查询、嵌套查询等比较综合的查询设计题目,并且给出程序命令,写出数据分析和总结。

从作业批改方式来讲,由教师单独批改改为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阅三部分构成。将班级同学分为6至7人一组,每次作业先由学生本人自己评阅,再传给小组内另外一名同学评阅,最后是教师评阅。课程共留有6次左右作业,每位学生能够阅读、评审小组其他同学作业最少一次。每次作业成绩学生自评占20%、小组成员评阅占20%、教师评阅占60%。这种作业评价方式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同学作业的优点,拓展自己的思维,推动班级同学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评阅成绩比例占六成,能够保持总体上公平、公正。

四  教学评价

对授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数据是评价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一环[10]。调查指标见表4。通过“课堂派”云平台提供的互动设计功能,将表4中调查的指标设计成投票问题,学生在讲课结束时,利用智能手机进行问卷回答。参与调查的学生有40名,调查统计结果数据见表5(表4的前7个题目),为了节约篇幅,表5中省略了调查指标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