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风险与防范路径论析

作者: 曾欢欢 李哲

摘  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是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核心载体。基于此,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风险与防范路径进行论析,提出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建立效能保障体系、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和搭建阵地保障体系的防范路径。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安全风险;防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8-0177-04

Abstract: As the forefront of ideological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rn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and for whom to train peopl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deological position is the basic basis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re carrier to realize the leadership, management and discourse right of the Party over the ideological work.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curity risks and prevention paths of ideological posi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s prevention path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ecurity system,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media integration, establishing the efficiency security system, setting up the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nd building the position security system.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posi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ecurity risks; defense path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与多元意识观念,高校如何坚持问题导向,筑牢思想防线,着力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  筑牢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极端重要性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来说,筑牢新时代意识形态阵地的极端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遵循。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现实,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局面,都充分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概括为“九个坚持”,其中着力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既存在诸多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社会文化氛围的逐步提高,以及制度优势日益显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优势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斗争纷繁复杂,相互交织,其中一些错误的西方社会思潮,妄图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根基,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稳定社会秩序,培育和引导青年学生主动掌握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和规范自身社会行为,减少社会冲突矛盾,进而有效应对社会发展显现出的各类问题与挑战。

(二)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为高校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明标定向。为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原则导向,不断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及时把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不断引导广大青年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真正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道理。其次,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研究,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标准。高校应着力以国家、高校和学生三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评价”模型为基础,构建立德树人实践成效评价机制,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各项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过程,体现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  青年学生筑牢共同理想根基的重要保障

任何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对历史发展进程都不是毫无因由地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认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的思想观念集结[3]。共同理想作为一种观念意识,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致的观点和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奋斗和顽强斗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政治灵魂。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西方部分国家总试图借助文化媒介和网络舆情手段来瓦解和渗透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动摇其理想信念,从而试图阻碍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高校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价值与引领功能,鼓励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守共同的理想目标,以更高的标注和要求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进而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  高校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环节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有效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当前,西方国家运用各种手段抹黑中国,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卑劣手段挑起国际争端,破坏和影响我国的国际声望,阻碍我国政治秩序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局势下,捍卫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权威,赢得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高地,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媒介业态的繁荣,一些西方国家借力自身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实施不平等的单向文化输送,冲击和解构着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导向,威胁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因此,仍然依赖过去的“本本”观念显然是行不通的,需要在世界形势的变化中不断创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有效防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种种风险与问题。

二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面临的安全风险

从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与管理来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取得巨大转变。但从整体上来说,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工作仍存在部分问题,其所面临的安全风险问题急需改善。

(一)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体责任制有待加强

一是责任认识不到位。不少高校党政主管领导及其他主体认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要求标准高,不好出“政绩”;有的主体认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只是党委宣传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相关工作任务的完成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二是责任清单不清晰。当前,由于缺乏清晰的意识形态阵地工作责任清单,不少高校的主要领导,以及其他相关领导主体不明确自身具体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工作责任。如何发挥自身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三是责任分工不明确。在不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的规定中,明确显示高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负责人、校长负主要责任、党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其他成员在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等,而“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等具体的责任称呼,实际上承担何种工作任务并未明确,以至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出现大量的分工模糊地带与交叉地带,进而使得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责任制被虚化[4]。

(二)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媒体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和迅猛发展,以及新旧媒体形式的交互融合,我们身处的传播生态也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较多问题和挑战。其一,多样化的主体借助媒体传播手段、各类传播活动,展现出纷繁复杂的博弈样态,进而形成各种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局面,造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被消融,其影响力、领导力和吸引力也逐步受到影响;其二,媒体融合带来的信息量的爆发式增长和信息传播的显著提高,以及传播范围的显著扩大,塑造了愈发多元的舆论格局。同时,网络空间内容鱼龙混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传播无孔不入,在这个过程中,诸多消极负面的异质思潮、价值观念不断冲击和影响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也造成相应干扰;其三,校内与校外资源融合领域比较单一,大多流于表面,往往只追求没有实效的“短、平、快”,并未产生太大的效果,阻碍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发展理念滞后,没有形成全面、主动且高质量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一方面体现在上下一般粗,传统阵地问题频发。在传统阵地建设管理中,制度建设偏宏观,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仍存在不足,实施层面缺乏明晰的规范和完整的工作链条;课堂、论坛、讲座、报告会等学术活动场所不当言论爆发,媒体阵地意识不足,学生社团监管薄弱,网络舆情“被动挨骂”,重点人群转化影响不足及宗教信仰家底不清等现象,严重暴露意识形态阵地宏观指导和微观把控的失衡,造成多重建设管理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体现在重“管”轻“建”,形成两个舆论场。传统的控制型管理是当下阵地工作的主流,而现代治理型建设尚有不足,从而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削弱,出现阵地工作认识不到位、研究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等问题[5]。

(四)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会降低阵地建设的成效。其中,部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专项制度与责任落实办法,没有建立相应的内容审核与监督机制,当前阵地建设管理工作多侧重于经验处事和发现问题后的处理应对,缺乏科学的事前风险预警,使得研判往往停留于形式,既成事实的不良影响难以避免;其次,行无所依,考核评价“指挥棒”不灵。目前高校阵地建设与管理系统化评价体系缺乏,评价的内容、方式和结果运用不明确,考核评价“指挥棒”方向性、指引性不强,出现“一票否决”情况,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此外,相关保障机制需要稳扎稳打,全面落实。部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党委组织领导力量有待加强,队伍建设合力不强、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等,都制约和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