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作者: 杨桂华 张烈平 李怀晖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0

摘  要: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表现,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该文从调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着手,分析限制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探索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从学科竞赛的角度分析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强调长期的创新实践教育,是使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搭建“赛学研”一体化多维度创新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并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在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平台;学科竞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073-04

Abstract: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core performa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quality,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innovative country" in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path of graduate training mode aiming at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role in promoting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mphasizes that long-term innovative practice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By building an integrated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of "competi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it provides a carrier for post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inspires students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stimulates students' desire for innovation, and achieves certain results in improving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e platform;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bility training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11.4万,增加了100多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壮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些部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强大的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性发展的强大后盾,明确要“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2]。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层,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剖析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指出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教学科研式培养模式[4-5],存在着招考复试形式单一,能力考核不突出;研究生课程前沿性、专业型研究生的区分度不够,培养方式单一;科研训练学术含量偏低。因此,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高等教育部门的工作者来说,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是迫切而艰巨的。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一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经过文献梳理和现场调研,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少,尤其缺乏原创性成果,难以推广和应用;高质量论文数量少;科研实践能力低,缺乏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方法的思维和能力。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下面主要从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环境、导师指导和研究生主体4个方面展开桂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情况的调研。

(一)  样本

本研究取样于我校在读研究生包括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8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60份,有效回收率为87%。其中,性别方面:男性占70.8%,女性占29.2%;年龄分布为23~27岁,专业主要是工科,涉及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等专业。

(二)  问卷调研

诸多内外因素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环境和导师指导是外因作用,研究生主体因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因,只有将内外因素紧密结合才能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因此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调研从以下4个方面深入,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生主体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学术视野不开阔,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对新事物、新问题缺乏探索兴趣和开拓动力。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调研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因为: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执行力不够,常流于形式;导师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受培养环境影响,一是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功利主义、浮夸之风,对校园创新文化是一种踩踏。二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大,学校研究生办学条件未能同步跟进,科研平台等建设进度滞后,缺乏实验设备。三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落后,停留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相适应。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且控制类工科学位研究生应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应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另外,学术环境方面缺少科研氛围,各类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少,科研团队团结与合作意识淡漠。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导师在精力和时间上投入不够,学生处于“自由”状态,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落实需要加强。

二  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  学科竞赛简介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关键的实践平台之一。以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为例,“研电赛”是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等多部门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读研究生的一项团体性电子设计创意实践活动[6],目的在于推动信息与电子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研究与系统实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国际化,为优秀人才培养搭建的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

(二)  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科竞赛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7],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8],正好破解了传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薄弱之处,尤其是锻炼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电赛”的获奖作品多是应用型成果和创新型成果的结合,评审过程重点考察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技术实现及团队综合能力。竞赛评价的通常是具有应用性的竞赛作品,同时通过设置商业计划书将技术竞赛作品推向市场变成产品,吸引投资,凸显了竞赛者创新性的知识应用能力。二是竞赛采用开放式命题与企业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研究生提供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是赛题涉及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以及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求参赛者必须关注知识的更新,扩大知识领域,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是竞赛以项目的方式进行,工程项目研发的整个流程促使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团结协作,主动从各方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因此,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突破。

三  “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一)  “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原则

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原则,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研究生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培养研究生知识建构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等,激发其创新内在动力。其次,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增强导师育人育才责任感,同时协同社会力量,整合校企多方资源,加强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全国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的实践平台。我校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依托学科竞赛活动和科研项目整合学院现有资源,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整合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科研平台和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等多方资源构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体系,打造研究生创新成才环境,如图1所示。此平台以专业实践平台为研究生实训实践提供支撑;以学科竞赛促进研究生学赛相长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以科研项目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训;学术交流启发学生创新。

(二)  “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内容

1  多维度整合资源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按照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与特色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平台与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实验室建设及学生人才培育相结合,将学院现有的实验室平台(PLC控制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和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等),学科竞赛平台(包括研究生实践系列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和大学生电子竞赛等),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机器人基地、创客空间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中心等)进行科学组合,搭建研究生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实现学院内部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共享,改善研究生创新实践的条件。同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由学校与政府组织或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和实践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工程实践基地,以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近几年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创建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多个校内重点实验室、学科竞赛平台,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建成,其中包括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成,学院与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元创兴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落成。校内外开放性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实现了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工程训练、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的充分结合,促进研究生接触社会,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共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