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作者: 陈苏丹 李秀珍 马慧丽 张菊平 裴茂松 李学强 郭国宁

摘  要: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农林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加强对具有“知农爱农”品格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园艺植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必修课,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在园艺类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该文以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在优化师资队伍、改变教学模式、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升级教学手段、注重实操环节、编写工具书籍、合理考核方式、建立合适的实习基地及保障充足的实习经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切实提高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为农林院校协同育人机制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园艺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139-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each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 is actively exploring new ideas and measures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the character of "knowing farmers and loving farmers". Horticultural Botan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which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closely. The course practice of Horticultural Botany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orticultural undergraduate major. The research tak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practice as the entry point. It probes into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staff, changes the teaching mode, actively integrates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pgrades the teaching means, pays attention to practical operation, compiles tool books, reasonable assessment methods, establishes the appropriate practice base and guarantees sufficient practice funds. This study hop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horticultural botany curriculum practic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orticultural Botany;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新农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院校农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更应该注重培养能够从事实际生产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因而实践教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园艺植物学是我国各农林高校园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不仅是专业知识结构的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围绕植物界中物种形成及种系发展、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生理代谢和形态建成、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内容,系统地讲授植物的形态特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分类演化、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具有直观性强,知识点多,概念抽象难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特点[1]。

我国的园艺植物种类繁多,科属繁杂,学生较难记忆和掌握。课程实践是园艺植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实践不仅能使学生熟悉植物界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及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树立热爱和保护植物资源的意识,具备独立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2-3],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园艺植物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园艺专业创新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针对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根据现有条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以期提高园艺植物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一  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生源扩张、实习经费紧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等原因的制约,园艺植物学的课程实践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热爱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等,偏离了园艺植物学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的带队教师中,大多数教师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学科背景单一,主要从事果树学、蔬菜学、花卉学、药用植物学和观赏植物学等相关专业,其中有部分教师的科研以分子生物学为主,缺乏植物分类学的系统知识,课程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将课程实践的内容与专业知识完美地结合起来,实习带队教师团队未完成组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  教学模式单一

很多情况下,在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到采集地点集合,沿提前规划的路线行进,以教师讲解为主,重点围绕植物的科属和识别特点等内容展开,学生边听讲解边记录并采集植物,待返回室内后整理所采集的植物并压制成标本。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边走边讲解,而很多时候野外的条件相对较恶劣,能够始终跟随在教师身边的学生只有小部分,其余大部分学生因为不能紧跟教师身边,不便于及时请教,与教师间缺少互动,学生随意采挖所到之处的各种植物,造成植物资源的破坏[4]。学生对于所采集的标本并未进行仔细的观察及解剖,也不善于积极思考,而是直接听教师的讲解,缺少深刻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因而,在进行课程实践时,教师们不能过于片面地追求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植物,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植物鉴别的基本技能,增加植物数量统计的方法及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等内容的学习。

(三)  课程思政引入较少

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通常开设在大一,在农林院校涉及的专业较多,涉及的学生也较多。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教导和交流,学生要跟随教师行走于植物园、森林保护区等地。教师们通常教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识别植物和制作标本等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品德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课程思政在课程实践的开展比较随意,很多相关的思政元素并未进行细致的提炼,课程思政没有很好的引入[5]。如何在课程实践中进行思政教育,目前的研究还很少,大多数的高校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总体来看,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依然处于较粗放和随意的阶段,思政元素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梳理,还不能让每个思政知识点“润物而无声”,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思想道德及个人的素质对于学生知识的教导和品格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在实践环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还需要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的探索。

(四)  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高校会选择在该地区的不同区域进行课程实践,但是由于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的短期性,加上天气、季节、安全、住宿和经费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无论选择在哪个时间进行课程实践,都只能观察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的形态,尤其是叶片、花、果实等性状,无法观察整个生长周期的形态特征。此外,因为地点的限制,植物类型也有限,尽管《中国植物志》中有具体的表述,但对于刚学习园艺植物学的学生来说,很难有直观的想象,制约了学生对植物辨识的理解程度,使课程实践显得枯燥无趣,疲惫不堪,严重影响了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因而,亟需采用现代化的多元的教学手段。

(五)  实践操作环节较少

园艺植物学的课程实践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整个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为6~8 d。在实习过程中,一般会给学生配备检索表、标本夹等基本工具,但是如海拔计、全球定位系统(GPS)、烘干机等智能装备的配置不到位。学生在采集一份植物标本后,通常会请教带队教师,缺少主动思考和借助工具识别的能力。有的学生思想不够端正,不重视动手操作环节,工具书使用不到位,植物辨别不准确,存在互抄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的情况,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六)  缺乏专业工具书籍

学生虽然人数很多但随身带专业工具书的很少,学生只带一本课本,出现整个班级也无一本专业工具书的情况,导致在整理标本和植物识别时,常出现少数学生动手、多数学生玩手机的现象,严重影响课程实践的效果。

(七)  考核方式不全面

对课程实践的成绩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传统的考核是根据学生对植物的识别、植物标本的制作、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书写情况来进行评价,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学生会背诵知识而无法应用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考核方式“重结果而轻过程”,致使部分学生不重视实践操作环节,将课程实践当成了旅游度假,收获寥寥。

(八)  缺乏实习基地

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做好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的基础,建立合适的课程实践基地,对园艺植物学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及科研的开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很多院校缺少课程实践基地,不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实习的地点选择为学校的山林小道、绿化道路等。实习基地可选择组建“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选择在本市及本省的森林景区或保护区进行,这些地方植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是较为理想的实习基地。

(九)  实习经费不足

课程实践经费不足一直是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限制实习计划制定的主要原因。假设学生到学校邻近的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实习2 d,由于景区门票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的不断上涨,实习总开支逐年增加,经费不足极大限制了实习地点,只能在制定实习计划时,首选学校附近不需要租车及住宿的地方进行。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切实提升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

二  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