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价值意蕴、角色使命与实践路径
作者: 梁宏亮 艾美伶摘 要:在书院制背景下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有效推动书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系统推进学工队伍建设的不懈追求,有助于回归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初心使命、应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时代变化、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书院经验。书院制可以通过社区建设为辅导员营造育人场域、导师制度为辅导员凝聚工作力量、一岗双责为辅导员提升专业能力、综合平台为辅导员支撑职业发展,推进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书院制;辅导员队伍;创新发展;价值意蕴;角色使命;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162-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ructor teams based on the collegiate system implie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ree-wide Education",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collegiat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the innovation and system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work. It helps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instructor teams, to gather experience of the collegiate system and to cultivate more innovation-minded personnel in response to the re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an be created in the student community, joint efforts can be reached through the mentor system,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an be built with one's assignment to a pair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structors can be realized on a synthetic platform.
Keywords: collegiate system; instructor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value implication; character mission; practical path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骨干力量,其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对规范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引领作用[1]。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书院制日益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而,基于书院制育人的特殊背景,如何准确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和角色使命,进而探究其纵深发展的实践路径,是当前书院制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需要共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 书院制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 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客观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书院制依托社区制、导师制、通识教育、养成教育、大类培养、双院协同等育人举措,从人员、时间、空间三个维度调整、聚集和优化各类育人要素,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导学相长、专博兼具、全面发展的全新育人模式,其精神内核和育人逻辑与“三全育人”提倡构建全时空、全领域、全要素的协同育人体系不谋而合。当前,书院制主动对标“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全面融入“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打造以辅导员为主体工作的骨干力量,将书院全人教育理念与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深度融合,努力将书院建设为立德树人的育人阵地、教学相长的温暖家园、全面发展的成长沃土、精细管理的综合平台,已经成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落地平台,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时时为功、久久为功,处处着力、处处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有效推动书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书院制育人模式承古续今、融通中外,与我国高校应对大类招生管理、创新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升级、管理服务协同等现实办学需要紧密结合,展现出强大的内在生命力。以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首次写入“探索书院制模式”为标志,书院制办学已经从少数高校的自由探索发展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导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共有101所高校成立了328家书院。
在书院制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队伍通常是书院直属调度的工作团队,承担着书院方方面面的具体工作和事务,是书院制的管理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扮演着书院制育人的中坚力量和改革先锋的作用。如果说书院是“场”,那么辅导员就是营造这个“场”背后“最可爱的人”,他们发挥着协同各种育人要素的“关键枢纽”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水平,客观为书院制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只有队伍“精”,才能育人“赢”,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书院制改革发展协同共生,以辅导员队伍建设助推书院融入和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创新书院制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书院制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 持续加强学工队伍建设的不懈追求
学工队伍涵盖辅导员、班主任、共青团干部、心理咨询和勤助指导教师等多方面的工作力量,其中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处在思想政治教育最前沿。《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开宗明义,阐明“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系统梳理高校辅导员包括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等在内的九大工作职责,并明确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3]。从学工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书院制作为一个改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将辅导员队伍力量从“散点分布式”向“书院集结式”转换。相较于传统系科建制下的辅导员工作机制,书院制在学校和学院中间的工作地带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育人平台。书院制以育人平台之“广”对接队伍发展之“需”,贯通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助力辅导员专业素养提升持续发展,是书院制背景下持续加强学工队伍建设的不懈追求。
二 书院制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角色使命
(一) 回归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初心使命
辅导员队伍组建的历史可以回溯至1952年9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要求全国高校“应有准备地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名称可称为政治辅导处。政治辅导处设主任一人,辅导员若干人,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由此可见,辅导员岗位设立之初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政治领导。新修订的教育部令第43号也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确定为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和核心能力,并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第一身份属性。
毋庸置疑的是,辅导员队伍长期以来立足基层岗位、矢志育人奉献,已经成长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但也要清醒地注意到在当前的管理机制体制下,这支队伍还存在学科背景较杂、理论水平较弱,学生事务繁重、思政深度不够,角色定位分散、专业能力不足,地位相对边缘、职业后劲不足等问题。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在以学术、科研为导向的专业院系中,仅有1~3个辅导员,他们相对处于边缘地位,很多辅导员往往要身兼行政、人事、组织、教辅、外事等数项工作,每日疲于应付繁重的行政事务和学生事务,成为所谓的“多面手”和“万金油”,但思想政治工作只能点到为止、纵深不足[4]。书院制为辅导员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使命提供了良好的场域优势、团队优势和平台优势。书院往往按照专业、行业等特点统合管理学生,依托大体量的学生基础而集合起一支辅导员队伍,有助于发挥团队作战的协同效应,将思想引领的根本属性落实落细,充分实现“专业的人专心做专业的事”的工作目标。
(二) 应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时代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形势、工作环境、对象特征和内容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00后网络原住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本科生的主体,他们通常具有思想观念开放、自我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多元、追求个性发展、处世态度理性等时代特征。如果辅导员还依照以往的旧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获得预期的育人效果[5]。
事实上,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履行自身使命职责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工作模式的自我革新。先后经历了“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当前正在进入到“教育-管理-服务-发展”模式。学生工作的内容要从“教育管理学生”延伸至“引领学生发展”,学生工作的方法要从“权威命令管理”延伸至“引领陪伴指导”,学生工作对象由“被动接受者”延伸至“主动参与者”,学生工作者从“一般教育管理者”延伸至“三全育人推动者”。而以上这种自我革新和延伸,单凭一己的觉悟和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团体的自觉和创新才能实现。相较学校层面辅导员人数太多(通常100~200人)、学院层面辅导员人数过少而言(通常1~3人),书院制下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团队人数适中(小则5~10人,大则10~20人),可以组成一个体量适当、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随时随地能协作配合的“战斗集体”。这个“集体”能够有组织地推动辅导员队伍及时更新育人理念、调整工作目标、改良方式方法、创新内容体系,进而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
(三) 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书院经验
书院制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目前越来越受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青睐。书院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促进大类与分流相结合、智育与德育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协同、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育人格局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指出新的方向。
近年来在部分高校实践经验基础上,教育部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书院制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主要包括:一是着眼于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二是着眼于拔尖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开展“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服务,让书院与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相结合,把各类育人力量压实到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将园区打造为多元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如何以书院为载体牵引育人师资、育人资源、育人功能在书院一线汇合,推动各类育人力量向学生课余时间及生活空间延伸,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创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书院经验,亟需辅导员队伍进行深入探索。从书院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来看,不论是涉及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学生管理服务,都离不开辅导员队伍的参与。从书院辅导员的工作实践来看,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要义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书院建设联系十分紧密,两者在育人方向上同向同行、在育人场地上相互支撑、在育人功能上有效耦合,有助于深化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育人新模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