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教深度融合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探索

作者: 李新利 皇涛 张柯柯 宋克兴 于仁红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围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和目标,分析当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弊端,提出产教协同,深度融合的方式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结合河南科技大学在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过程,基于“研”有模式、“研”有名师、“研”有平台、“研”究章循、“研”有魂铸及“研”有成效等产科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下,多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产科教深度融合下研究生培养,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高质量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170-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Focusing on the positioning and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and proposes the way of industry education cooper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to train professional master's students. This study combines with the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master's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s based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education such as "research" with mode, "research" with famous teachers, "research" with platform, "research" with chapter, "research" with soul casting and "research" with effect. This paper expounds and discusses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unde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master student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cultivation quality; cultivation mode

我国研究生现行的培养制度中,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1]。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培养科研人员;专业型研究生以培养务实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导向,旨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能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速度,制造业对有高校学习经历、具备深厚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经验,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需求正日趋旺盛,并且对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中之重。

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的招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亟需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满足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当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深入阐述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方针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河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基于“研”有模式、“研”有名师、“研”有平台、“研”究章循、“研”有魂铸的“研”在当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讨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最终实现“研”有成效。

一  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目前的培养现状

(一)  课程设置与工程实践脱节

多数高校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设置方面没有体现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差距仅在有无实践环节这个模块。在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并没有要求企业或行业相关人员参与论证,这没有完全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需要科学合理设置相关实践内容,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实践锻炼经验和实践时间等内容,在理论课程中也要强化工程案例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模型等技术和理论知识发展日新月异,这对承担研究生课程的相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科研前沿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在高校中,部分教师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研究,对相关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产品等行业动态了解掌握得不够深刻,对行业需求不敏感,这也会造成理论知识和实际行业需求对接不及时、不到位和不默契的局面。及时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引入行业中技术、设备、工艺和产品的相关新动态,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理解。同时在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邀请行业人员加入讨论,考虑行业需求,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具有多元综合特征,在结合本学科优势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与行业相关人员针对课程设置经过多次讨论、实践、修改和完善,形成符合行业知识需求的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及科研院所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战经验、提升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过程。设计丰富的课程内容和设置完善的培养方案,这都是保证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  研究课题与工程技术不搭配

专业型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据相关报道,专业型硕士已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一半左右,未来则能达到三分之二或更高的比例。尽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规模和占比越来越多,但是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区分,基本是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培养。开展应用型科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与职责,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型研究生侧重于基础研究是符合其培养目标的;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亦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进行基础研究,则偏离了其培养目标。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是专业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中提出要强化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导向,侧重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部分专业型硕士的课题研究内容与工程实践或企业生产结合较弱,这不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题设置应该基于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构建高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多方位的产、科、学、研一体的培养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多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

(三)  导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部分高校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工程实践意识薄弱,工程能力缺乏。部分青年导师存在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没有相应的工程实践经验。这些青年导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然而这部分教师在接受工科教育过程中经历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这导致青年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青年教师应该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学习或者深入生产一线直接参与,这是丰富自身经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的方式。

(四)  实践基地不健全,实践考核不严格

结合培养目标,实践环节是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已经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部分高校与实践基地缺乏专门的负责管理人员,导致对基地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存在学生实践过程流于形式,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严格规范的行业培训流程,个别企业会把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线作业,而没有进行实践问题的专项研究,更有甚者对这些参与实践环节的研究生放任不管。

有些导师基于安全因素考虑,压缩学生的外出实践,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能接纳学生的数量有限,造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实践机会。在专业型硕士实践环节考核过程中,很多是流于形式的考核。应该聘请本单位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及行业优秀的校外研究生导师参与实践考核,这样能发现和梳理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馈及时改进,最终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  产科教融合的必要性

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多年来的理论教育与实践存在脱节,学生动手实践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知识结构不全面等,这些现象对学生的就业、个人发展、社会经济和企业生产等都有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大量的学者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3-5]。汪全报等[2]提出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化产教融合建设思路,提出构建多立体协同的产教融合体系;刘源远等[3]通过搭建“校企联合工程化育人平台”,以期促进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发展。严建华等[6]通过依托工程师学院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构建一流产教融合生态。邵全卯等[7]根据浙江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研究生培养前置到基层,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清单需求,以研究生团队为实施主体的多种措施,提出了“新昌实践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