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与思政要点有机融合实践
作者: 马爱进 张婵 贾英民摘 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专业本科知识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微生物学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该文通过科学设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认真梳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探索和实践微生物学课程与思政要点有机融合的方法,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目标。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要点;有机融合;融合方法;菌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179-04
Abstract: Microbiology is the core cours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and a key element in the undergraduate knowledge system of this major.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y is a fundamental measure to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an important tas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se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in Microbiology, carefully sorts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 poi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ptimi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supply,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 points and Microbiology cours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s with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ability has been realized.
Keywords: profession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ssentials; organic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method; strain
高质量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立德树人教育。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专业教育课程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及温度,从专业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不同角度,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2]。微生物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我国微生物利用的悠久历史文化背景,有快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背景和当前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尤其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凸显的我国制度优势,本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要素,具备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优势条件。本文根据课程思政要求,结合微生物学课程特点,全面梳理了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点,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总体设计,并梳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点,优化了课程思政内容,并对课程思政教学和评价方法及成效进行了探讨,旨在与同行分享。
一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高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学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围绕解决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挥微生物学课程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要点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任务融为一体,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围绕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基于微生物学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全面深入梳理了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本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点,以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和提升学习效果为目标,科学设定了课程教学目标,优化了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要素供给,创新专业课程和思政要点融合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管理手段,完善课程教学评价,进而推动专业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 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微生物学专业课程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科学设定和优化教学目标。首先是强化和树立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微生物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融入祖国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挖掘本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结合。所谓立德,就是立德业,养德性,有德行。通过讲述本课程中我国悠久的微生物文化历史和老一辈微生物学家的先进事迹,培养高校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所谓树人,就是培才能,练技艺,有才学。首先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将爱国情怀、强国志向和报国行动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其次是让学生掌握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基本形态及特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特性及代谢调控原理,掌握微生物生长特点、培养与形态鉴定方法,熟悉利用微生物从种子扩大培养到发酵生产的基本流程,掌握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微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基本方式和规律,熟悉微生物菌种鉴定、筛选培育的方法,以及掌握食品酿造过程中微生物作用原理,具备合理利用微生物代谢理论分析酿造食品行业复杂问题、新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能力,致力于食品产业经济发展。再次是通过讲授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及其引起食品变质的原理,使学生掌握食品源主要病原微生物特性及其引起的健康危害,具备解决食品链中微生物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为人民健康服务。
三 梳理微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微生物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我国微生物利用的悠久历史文化背景,有快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背景和当前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尤其当前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凸显的我国制度优势,本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要素,具备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优势条件。微生物学教学团队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五爱”为主线,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结合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特色和微生物学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要点,并将其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优化了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在绪论章节,通过讲述食用菌、益生菌和螺旋藻等微生物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消费者健康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介绍酿酒、制醋等文献和考古实证,介绍我国独具一格的制曲和酿酒历史,酿酒作坊遗址证明早在3 000多年前,我国的酿酒事业已经相当发达。在制曲技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还分化出专用于酿醋、制酱和腌制食品的各类曲,体现了我国微生物历史文化悠久,进一步强化和树立学生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微生物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融入祖国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
在原核微生物章节,通过讲解我国“沙眼之父”汤飞凡如何克服简陋的实验条件,在战乱中坚持进行细菌学与病毒学的攻关研究,在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认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以介绍衣原体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等为融入点,让同学们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
在真核微生物章节,通过介绍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在传统发酵食品和现代发酵食品的贡献,并指出我国科研工作人员通过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等关键问题,从而实现国家繁荣。鼓励同学们不负韶华,努力将学习科学知识融入到祖国建设中。
在病毒章节,结合肆虐的新冠病毒讲授病毒的结构、繁殖方式,通过设置问题“你身边的食品微生物有哪些”与学生进行互动,并指出事物的两面性,食品微生物既有存在有益的一面,也存在有害的一面。用实例阐明病毒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造成了大冲击,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进行抗“疫”。同时把如何自我防护、国家的相关政策、人民的伟大和医务人员的付出等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强化制度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和弘扬使命在肩精神。
在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章节,结合授课教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从解决食品发酵工业紧迫问题的角度出发,从国家对食品发酵工业的需求出发,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寻找相关老师和课题组开展后期的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设计,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微生物生长及微生物与食品加工章节,引入《周礼》卷六中记载的“醯人”,证明至少在2 5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如何制醋。再到南北朝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开始用谷物作原料进行固体发酵酿醋,这是我国酿醋方法的显著特点。由于曲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发酵产物除了醋酸,还包括乳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发酵产物,使酿造醋的风味更好。谈到制酱时,引入《周礼》卷四记载的“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酱用百有二十瓮”一语,可知酱大致也是在2 500年前出现的。日本木下浅吉所著《实用酱油酿造法》中说:“天乎胜宝六年,唐僧鉴真来朝,传来味噌制法。”“味噌”就是酱。天平胜宝六年是公元755年,鉴真于唐天宝十二年东渡日本,可见日本的制酱方法是在那时由我国传入。这些微生物加工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此方面知识的讲解和剖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学生专题汇报等形式,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曲线知识,通过讲解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历史和发酵原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章节,通过介绍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这一结论的由来,激励学生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恰当嵌入这些科学发现的故事,积极引导学生敢于思考,理性判断,才能发现真理的存在。在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和食源性病原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章节,通过引入食品腐败,不仅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影响,还会造成粮食浪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防止食品腐败的重要性。在讲授食源性病原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章节时,通过引入“酸汤子”食物中毒等案例,强调食物中毒危害,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食物中毒预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以后食品工作中加强防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保障消费者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