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

作者: 李富宽 赵丽 高倩 王慧 吕慎金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0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高校思政工作新的模式和理念,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动物医学及动物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既能传授专业知识,也能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有机统一的同时,也可更好地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思政元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183-04

Abstract: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s a new mode and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is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whole-process, whole-staff and whole-direction" education. Anim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animal medicine and animal scienc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every link of course teaching can not only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of realizing the organic unity of "Knowledge-transference" "Value-guidance" and "ability-enhancement", it can also better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Anim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practice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环节[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不仅是思政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全体教师育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思政是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模式与理念[3],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贯穿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4],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从广义上说是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统一体,狭义上说是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5]。其在运行过程中既要依赖于各门课程全方位配合,又要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还要达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影响,同时也是一个终身学习和教育的过程[6]。课程思政具有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互补、教学主体是全体专业教师、主讲教师是自愿自觉承担立德树人任务以及重视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交叉与联系五个特征[7]。这其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各环节,实现专业知识讲授和意识形态教育及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很好地改变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8],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也符合当下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一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  学科特点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动物科学及动物医学的基础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动物组织学和动物胚胎学两部分,是研究动物机体组织微细结构、相关功能及个体发生发育规律的一门课程。课程旨在让学生熟悉机体微细结构,树立结构决定功能的科学理念,在认识机体微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动态发展的科学理念。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性强,以形态与结构描述为主要特点,教学内容繁多抽象、难于理解,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常出现偏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思想道德、价值情怀及人格塑造的现象。因此,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设计,使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对专业的热爱,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素养,以达到两者同向同行、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  学情特点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课,是大学生走进校园后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生理学及动物产科学等课程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大一学生从简单繁忙的高中生活进入独立自由的大学生活,是个人“三观”、科学思维、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等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培养往往具有“启蒙”的意义;同时这一阶段学习中学生会受到高中遗留的重知识、轻素质的传统学习模式影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大一阶段利用好专业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强化其思政内涵,能形成较好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  教育现状

当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要求我们在课程讲授中对学生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有更好的讲授效果,同时这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现在大学生自学和信息查询能力都比较强,在授课中如果只是单纯枯燥地讲述,学生很难保持长时间专注,也就很难保证讲授的效果。因此,在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联系社会实例,或对比中西文化知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  爱国主义与人文精神

医学的发展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9],许多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要素始终贯穿在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课堂设计中引入我国科学家在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中的贡献,并对其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过程进行讲解,可以提升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例如在讲解绪论部分的学科发展历史时,可以介绍我国两位科学家汤尔和、马文昭的事例,其中汤尔和虽在组织学、解剖学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因舍弃国家,投靠日本,沦为汉奸,留下一世骂名;而马文昭先生同样贡献巨大,却心系人民,还研究了戒除鸦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流芳后世。

(二)  敬畏生命与关爱健康

有些大学生对生命缺乏系统、科学和理性的认识,认为生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从而不能理解和尊重生命[10]。学习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让大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从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关爱生命,珍惜包括动物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既不能任意剥夺残踏其他生命,也不能自暴自弃、自我放弃生命,具有博爱、担当和仁道的责任意识和构建人、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体化理念。例如,在讲授精子及胚胎形成过程时,阐述每一个生命的孕育都经过了激烈竞争和筛选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受到基因的精准调控,而且还经受了各种致畸因子的考验,一旦调控失败就会出现唇裂、连体胎等一系列先天畸形问题。可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历经重重磨难才来到人世间的,这本就是值得敬畏的过程。在讲授石蜡切片制备时,举例我国每年要处死很多实验动物,在上海郊区有一座实验动物纪念碑,科研人员常来献花默哀、致敬,告诫同学要珍惜实验资料、重视动物福利。

(三)  执着追求与献身科学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均是一种学科门类多、环节复杂和实践性强的实用科学,仅凭兴趣无法学通学透,还需要执着追求、献身科学的精神。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创新发展的学科,这些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刻苦钻研与执着创造。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播,又应渗透科学发展的前沿,以此锻炼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的提升。如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为了发现具有抗疟疾作用的青蒿素,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才在乙醚提取物中发现的。又如在利用细胞培养技术体外构建机体组织或器官,替代患者缺损的组织或器官延长患者生命时,组织工程皮肤已广泛用于烧伤、皮肤静脉性溃疡等疾病的治疗;而软骨、肌腱、骨骼肌和血管等软组织工程却仍处于探索和研究中;马歇尔和沃伦在验证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病性假说时,以身试毒,亲自吞下一试管培养菌,随后出现了胃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并最终验证了假说,同时也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四)  严谨求实与辩证思维

教师应培养教育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和勤于发现的科学创新与批判性辩证思维。鼓励同学们应该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不盲从、不迷信。如通过对H-E染色步骤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做科学要严谨求实等。也可以对教材中的不当之处进行发现和纠正。如心室浦肯野纤维的分布(应为心室壁全层而非心内膜下层)、胸腺小体的形成(胸腺上皮细胞反复包绕毛细血管,亦为形成的一种机制)、胚泡从透明带脱出的机制(物理性挣脱而非化学性溶解)和羊水的产生(来源为母体的血浆而非羊膜细胞分泌)等。

(五)  团结协作与集体意识

社会有分工,岗位各不同,我们每个人都要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应该守好个人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正如我们的生命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小到每一个细胞都在为机体默默付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如我们机体的树突细胞,在处理抗原时会形成MHC与抗原肽结合的复合物,进而可以被Th细胞表面的TCR-CD4分子所识别,树突细胞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便将抗原信息传递给了T细胞,以帮助T细胞识别抗原。

三  课程思政在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的实施

为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我们主要通过教师主体的思政意识、教学大纲与教案融入、课堂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思政融入教育、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和全过程思政育人涵盖方面展开实施(图1)。

(一)  教师主体的课程思政意识学习与提高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参与者和知识传授者,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其道德文化及能力水平直接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实效性[11]。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素养。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首先从育人目标开始,深刻剖析国家至学校各层面相关文件及管理规定,寻找可以在本门课程中借鉴的方法和思路,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合作研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研修、名师示范和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我们的思政素养发展意识和动力。其次是注重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指导,这样可以提高我们讲授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