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进高出”提升学生竞争力的双校园合作教育改革实践

作者: 张蓉 吴祥为 孙裴 潘丹丹

“低进高出”提升学生竞争力的双校园合作教育改革实践0

摘  要:双校园合作教育(DCCE)是提升学生参与国际高水平大学选拔竞争力,使其跻身于学科国际先进领域,为国家储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DCCE,存在入学时高考成绩普遍低于非DCCE专业的现实问题。该文以华东地区一所普通省属农业大学(PAU)环境科学专业为例,总结高校通过教育改革,提高低分招入的DCCE专业学生参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研究型人才选拔竞争能力的实践经验。该文提出遴选培养水平和方案对等度高的专业、灵活运转以学生为主的培养机制、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形成和实质性实施教学合作与交流机制及建设教学团队等改革措施,是成功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经验总结将为国内外DCCE培养人才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普通高校;人才竞争力;双校园;合作培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011-04

Abstract: Dual-campus cooperative education (DC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dels for enhancing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in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university selection, enabling them to stand in the fron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reserving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The ordinary colleges' DCCE face the reality that students generally entrance college with lower scores than those of non-DCCE majors. This paper takes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of a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AU) in East China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selection of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universities for research talents through education reform. It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professional selection with high-equivalence on training level and program, flexibl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oriented 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modern teaching platform, formation and substantiv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which are the key to successfully cultivate students. The summaries will provide a successful example for DCCE training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alent competitiveness; dual campuses; cooperative training; reform practice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进行双校园合作教育(Dural Campus Cooperation Education, DCCE),是提升人才参与专业高水平选拔、跻身国际科学领域的竞争力,为国家储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模式[1-2]。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国际教育合作正在突破困境,寻求发展途径[3-4]。普通高等学校面临DCCE专业学生入学高考成绩普遍低于非合作专业的现实问题,以华东地区某省属农业大学(Provinci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AU)的“2+2”环境科学中外合作专业为例,办学至今的四年里,新生入学平均高考成绩低于非合作专业10分[5-7]。如何跨越低分鸿沟,培养与普通专业同质量甚至更高质量的人才,是成功实施和推广DCCE、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的关键。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大量学生,参与研究生等更高层次的人才选拔的教育主体[1,8-9]。鉴于我国国际合作教育已实施多年,在归纳提出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10-11],研讨和总结DCCE把低分入学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的实践,将为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范例。

PAU是华东地区普通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合作,成立“2+2”环境科学中外合作专业。专业通过DCCE改革,“低进高出”培养人才的实践,提出具备实力的专业选择、培养机制建立与灵活运用及现代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以及教学资源引进、教学团队建设等是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关键。

一  “低进高出”提升专业学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选拔竞争力的主要成效

PAU的“2+2”环境科学中外合作专业,通过DCCE改革,“低进高出”培养人才,提高参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型人才选拔竞争力的实践,取得主要成效如下。

1)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案和灵活运转的机制,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阶段实施。

2)高质量完成引进课程教学,通过互联网建立PAU和CSU两地远程教学空中教室,保证教学质量。

3)建立并实质性实施了教学和师生交流机制。

4)提高国内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

一系列成效的取得,体现在低分入学的合作班学生,参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选拔时,竞争力高于高分入学的普通班级学生。

如2016年,PAU的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班(68人)高考录取最低分数比省内本科一批高13分,而“2+2”环境科学中外合作专业整班(27人)平均分仅比省内本科一批高3分,低于普通专业10分,有的学生以低于最低线补录进来。但是,2020年毕业时,合作班学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人才选拔的竞争力达到和超过了普通班学生。其中,完整参与双校园学习的有14名学生,10人参与世界顶尖及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选拔,录取比率为100%,占双校园培养学生的71.4%(10/14)。参加单校园培养学生中,6人参加国内研究生统考,4人录取,报考录取比为66.7%;加上1名推免研究生,单校园培养学生的研究生录取比为38.4% (5/13)。以入学整班为基数,总录取比率为55.6%,高于普通班级的45.6% (31/68)。并且,录取大学层次更高,包括国内外著名大学,如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实现了PAU应届研究生申请历史上的新突破。

个别双校园培养学生表现极为优秀,体现出高水平竞争力,收到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莱斯大学、东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及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等6所世界顶尖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来因疫情,为了不中断学习,又参加国内硕士研究生选拔统考,顺利被南京大学录取,表现出高韧性和持续进取的素质。同样,国内单校园培养的学生中也涌现出拔尖人才,其参与国内研究生统招选拔,被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录取。

二  双校园国际合作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一)  DCCE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DCCE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主要问题。一是不能完成双校园培养计划。学生在第一校园完成第1阶段学习后,不能进入第二校园学习。例如,PAU第一年招生的2015级合作专业整班25人,只有5人三年级顺利进入合作方第二校园CSU进行第2阶段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和课程绩点不满足要求,对加入国外第二校园学习产生忧虑和担心等。因此,对没有进入第二校园学习的学生,如何运用有利于他们的培养方案,关乎他们是否完成大学生涯、顺利毕业成为栋梁之材。二是不能适应国外学习环境。因为文化背景、语言等差异,部分学生已经进入第二校园,同样不能完成培养方案。三是时空差距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合作院校间存在地域时空差距,经费不能完全支持双方教师到对方校园教授课程,影响教学质量。如,PAU和CSU合作中,PAU学习阶段有合作方CSU教授的2门全英文课程。因为经费和时间等问题,CSU教授只有6~7周时间在PAU校园执教。其他学习时间,需要通过函授的方式。开始只能通过邮件实施教学,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这些问题加剧了达到“低进高出”提高人才竞争力目标的难度。必须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保证培养质量。

(二)  双校园国际合作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改革措施

PAU 环境科学合作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图1所示),选拔实力专业、构建并灵活运行的培养机制、引进教育资源、应用互联网技术等,成功实践了DCCE“低进高出”提高竞争力的人才培养。

1  双向选拔实力专业,参与国际合作教育

PAU是省部级政府共建的地方农业类高校,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美国CSU的是世界知名大学。PAU与CSU在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均有意愿进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合作。

合作教育从2014年着手准备,PAU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作,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双方分别列出较为优势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水平对标等的严格遴选。PAU的环境科学专业凭借坚持开放办学,积极与国际高水平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且与CSU相关专业有科研合作的基础而竞出。同样,CSU获得资格的专业是水平居世界前列,且对标课程可行性高的生态可持续科学专业。合作双方拟定“2+2”的DCCE模式,实施省内整班招生。

2  构建并灵活运转以学生为主的专业培养机制

1)培养方案制定。双方共同协商,在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定新方案。PAU前瞻性拟定一套新方案,包括:①《2+2环境科学中外合作专业培养方案》,规定PAU校园完成第1阶段2年学习,符合DCCE培养方案的学生进入CSU校园,完成第2阶段学习;②改进的《环境科学专业3培养方案》,针对因各种因素没有进入第二校园,以及不能适应第二校园、但在培养年限内返回第一校园的学生。培养年限设定3~6年。因此,合作专业总能提供适合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完成人才培养,解决了学生不能完成双校园学习的难题。

2)灵活运转培养机制。培养方案的灵活运转机制如图2所示。其中,第1阶段在第一校园PAU学习2年,达标学生自愿进入第2阶段的第二校园CSU完成培养,毕业可同时获得CSU和PAU两所高校学位。不符合要求学生,仍在专业培养年限内的,可在CSU继续学习;同时PAU也开放返回国内校园的通道,按照改进的培养方案,补修学分。在规定期限完成培养,可授予PAU学位。针对未进入第二校园学习者,可留在第一校园,按照改进的培养方案进行学习,达到毕业标准后毕业,授予PAU学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