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地方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作者: 刘庆坡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师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合作治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治理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标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新要求,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的创新性实践,论述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路径、举措,为涉农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质量提升;路径探讨;地方农林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044-04

Abstrac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which requires the joint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from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socie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spects of scale and quant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bu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shortages, including the imperfectness of assurance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quality as well as the lack of origin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aking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s and initiativ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 exploration; lo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研究生教育是知识生产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2],其核心要义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拔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1-2]。因此,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3]。当下,人类正经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这为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3]。新时代、新趋势、新要求,必然推动研究生教育走向现代化[1],实现其高质量持续发展。

一  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主要指多个主体共同、合作管理公共事务并承担责任的过程,具有多元性、民主性和协同性等特征[4]。治理主张多元主体共治,强调以人为本,依法依规行事,要求治理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和各参与主体的平等多向互动等[4-5]。

治理现代化指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学者也将其看作是继四个现代化后的“第五现代化”[6]。与此相对应,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其本质要求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进行治理,使其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将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治理效能[7]。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举。

二  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迈进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827个(比2019年减少1个),在学研究生达314.0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6.7万人,在学硕士生267.3万人,比2019年共增加27.6万人,增长9.6%[8],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再攀新高。但是,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质量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治理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一)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方面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6],注重教育质量事关研究生教育现代化[1]。所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有学者提出[9-11],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治,通过政府大力支持、高校自主办学及社会组织有效反馈等保障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然而,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中,推进“管办评”分离和“简政放权”任重道远[2]。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与管控使得高校办学活力和办学特色不突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理念、思维和范式相对落后[12],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质量监督的主动性难以发挥[9-11],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另外,教师的学术精神、学术水平、学术能力、学生的价值取向、学术抱负、科研能力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均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1,9]。

(二)  研究生教育治理创新方面

培养拔尖创新型高质量人才是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和本体所在[2],而这需要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做支撑。新时期,需将创新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治理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整体性制度创新和能力创新[2,13],推动研究生教育实现治理现代化。然而,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原始创新能力仍不足、学术创新影响力和实践创新驱动力还较弱[2],不仅影响了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大进程,而且由于缺少创新治理体系的战略引导,易引发研究生创新教育结构失衡,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三  地方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与举措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主体,政府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激活高校的自主办学活力,并引领和吸纳社会组织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支持与服务[14]。而高校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载体[9],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因此,高校要树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创新理念、质量意识,实施制度化治理,充分调动高校内部各种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水平,通过创新驱动培养高层次一流人才。

(一)  科学的制度体系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要素是大学内部治理的制度力量[13]。通过制度化的安排规范和稳定各种行为,是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策略[9,13]。高校要健全完善办学章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指导下,建立、出台、细化和严格实施具有高校特色的研究生招生、过程管理与培养、质量监控、研究生毕业与就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严把学生的入口关和出口关,强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质量监测与管理,切实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浙江农林大学在长期的研究生教育实践过程中,出台了详尽的各类规章制度,从优质生源工程(筛选和确定优质生源基地)到招生宣传(分管校领导、院长参加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和规范录取(学校、学院招生录取办法和实施细则等),从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到学位授予标准(先后多次修订,出台“反五唯”学位授予标准,重点考查学生的论文质量和创新能力等),从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等)到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从培养方案修订(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科技特派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学术交流到科学研究,从学位论文开题到毕业答辩(论文双盲评审、学院层面答辩等),从学位授予到毕业论文事后抽检(校内组织专家对当年度毕业论文进行多轮检查)等各环节,通过严谨的制度设计和实施,从培养全过程有效保障了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二)  完善的治理结构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高校要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师生参与共同治理下,以学术育人,以情感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发挥学校党代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等校内组织的民主决策与学术监督作用,完善二级学院党委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代会制度等,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估与监督问责机制,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参与内部质量保障[14],畅通研究生质量评估等信息公开与有效反馈渠道[11],系统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  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开放的校园文化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先进理念的引领。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全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4]和交往互动的教学理念等。用先进的教育观、教育价值观及科学的教学观、质量发展观等指导高校办学,逐步凝练并形成自己的育人特色与优势,成为高端研究性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

高校厚重的人文情怀、浓郁的创新氛围和开放并包的学术风气是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内在支撑。在学校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积极建构学院、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参与的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使研究生创新教育走向深入,形成人人尊崇的强大创新精神与育人力量,让创新理念和质量意识贯穿到整个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全过程。因此,高校要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创建良好的学术沃土和育人生态[10]。

浙江农林大学一直推进“支部建在学科上”,并广泛吸引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外部力量打造“党建共同体”“育人共同体”,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多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能力水平。建立党建育人体系,选树教工、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促进教工党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互联共建。成立研究生会、种业协会等学生管理组织和学术组织,以“开石文化节”“农欣大讲坛”“导师圆桌会”等为载体,实现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和自觉参与到研究生教育的治理中,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四)  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

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离不开一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课程体系是贯穿研究生专业学习的“主轴”。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遵循,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协同推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15],开设学科前沿课、研讨课、案例课和学科交叉课等,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专业育人合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