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构建及创新
作者: 陈玉琼 倪德江 余志 郭飞 赵华 王璞 王明乐摘 要: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针对实践教学基地存在的问题,该文以华中农业大学茶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例,阐述研产教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茶学实践教学平台的系列举措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该教学平台和模式为锻炼和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较好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茶学;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064-04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bas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ound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building a sustainable tea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platform and mode play a good role in support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 tea scienc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industry, and teaching; talents cultiv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实践教学不仅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则是实现实践教学开展的保障。国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的教学实习工作”[1]。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在校内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平台的同时,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2]。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机制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3]。为此,各高校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按照基地与学校的隶属关系,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建设属性,又可分为学校自办、校企合建、校院共建和校政企协同等类型[4]。在建设过程中,实践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实践教学基地质量不高,实践内容较简单,与产业实际脱节;校企合作形式较单一,与专业教学的内容相脱节;校内外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不畅,稳定性差等[5]。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难题和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茶学专业是我国特色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6]。茶学专业的课程涉及农、工、贸和文整个产业链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茶树育种、栽培、加工、品质审评检验、文化、管理与贸易等课程实习、综合实习等。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学专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已经有20多个本科院校设有茶学专业,另外还有一批高职院校设有茶学相关专业。高校如何培养既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培养人才与产业的对接,符合产业实际需求,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而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则成为提高新农科背景下茶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华中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茶学系依托于园艺学一级学科,一直秉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宗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构建了研产教融合模式下可持续发展茶学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满足学生技能实训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现将学校在实习、创新创业平台方面的主要做法做一介绍,以期为茶学专业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一 融合科研和生产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一) 校内功能齐全的实践平台
如果因为学校实习基地缺失或基地设施不完善,而直接将课程实习放到企业完成,那么学生因完全没有相关实习环节就进入企业实习,往往只能走马观花、参观式实习[7],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校自有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方便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操作训练,为走进企业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科研实践。因此,学校自有教学实践基地不仅是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键场所,而且也是培养理论和实践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场所,更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示范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5]。我校一直重视学校自有实践基地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学校就在校园建立茶园近40亩(1亩约等于667 m2)和1个加工厂,主要满足农学学生了解茶叶知识之用,并以对外承包经营的方式管理。后来,根据茶学专业教学需求,专业自主经营管理茶叶基地和茶叶加工厂,经过不断摸索、改进与提高,打造出运行良好,功能齐全的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较好地解决了茶学专业学生就近实习问题。
1 生产实习基地模式探索
实习基地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服务,生产也是为促进教学。因此,在实习基地管理模式上,依托时代特点及国家各项政策,管生产,促教学。为此,我校茶学教学实习基地先后经历了以教学主导、生产主导促教学和研产教融合等管理模式。
以教学为主导的实习基地模式。起初,教学实习基地单纯为教学实习服务,学校统筹统管。由于基地管理人员统筹管理学校多个基地,对具体专业及其实习基地的树种管理、加工生产缺乏专业知识,容易导致基地服务教学的效果有限,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学校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以生产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学校把基地管理交给茶学系,由系专业负责人挂帅抓实习基地管理,并提出实习基地以生产促教学的理念。为此,在专业负责人带领下,老师、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采取让学生从茶园管理、采茶制茶、销售和文化宣传全程参与的实习形式,将教学和生产融合。该举措不仅促进了生产,基地实现自负盈亏并走入正常生产经营轨道,而且生产反哺教学,学生能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到产品销售全产业链参与实习,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练就一身本领,毕业时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研产教融合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生产促教学,实现实习基地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将最新研发的制茶机械投入到茶叶加工厂,改善生产和教学条件,同时将研发的茶产品投放基地生产,形成科技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基地产出和学校部分投入进行再建设。建设茶树资源圃,为科研注入活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资源圃先后引进福鼎大白、龙井43、铁观音和台茶12号等国家级及地方茶树良种20余个,从国内外收集茶树资源500余份、地方特色资源80余个。建成的茶树资源圃,为教师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品种特性的识别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每年学生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和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撰写的毕业论文很大部分都依托该资源圃开展和完成,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引入新理念,改进、提升现有茶园,保障茶树栽培、育种实习的开展。如引入现代栽培管理模式,完善茶园喷灌设施,建设温室大棚,满足学生对于设施栽培和良种繁育的实践需要。根据现代茶旅融合模式,打造观光茶园。根据园林观光的理念设置步行道,在茶园步行道种植桂花树、腊梅树,为学生在茶文化周实习期间的茶旅体验提供强有力支撑。每年大三学生在茶文化周实习期间,都安排有茶旅体验内容,学生根据茶园、茶厂设计相关茶旅项目,吸引了校内外师生及社会人员广泛参与体验,极大增强了学生对茶旅融合模式的理解。在茶叶加工生产实习基地,引进自主研发机械设备,实现茶类加工多元化、加工智能化。学生可在学校加工厂实现6大茶类的加工实习和相应各类创新实验。实验实习产品可供同学们贸易营销实习,实习成果完全反哺基地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根据茶产业链精深加工要求,建成茶叶及资源植物功能成分加工室和茶制食品加工实验室,可满足学生速溶茶加工、抹茶加工和茶制食品加工等实习需求。自此,我校茶学实践基地建成从茶园到茶叶初加工、精深加工较完整的实习平台,丰富和提升了实践教学内容。
2 茶文化体验实践平台建设
茶文化内涵丰富,为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传承和弘扬茶文化,根据学校校训“勤读立耕,立己达人”建成“耕读茶室”。茶室一方面是学生茶艺实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茶室进行茶叶冲泡技能练习、茶席设计、礼仪练习和茶艺编创等,提高茶艺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可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如“耕读讲坛”茶话会,邀请院系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师生在品茶中其乐融融畅谈学习、科研和生活,启迪学生思想。耕读茶室还是对外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留学生中国文化讲堂也开在了耕读茶室。茶室中国风装饰、展示架陈列各式茶具和各类茶叶向外国留学生无声传递中华文化元素和魅力。耕读茶室在建设过程中不仅体现文化功能,也体现社会功能。引进茶业企业社会资金共同建设,搭建学生与企业交流的平台,每年邀请知名企业家作耕读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企业合力培养学生。
(二) 转化科研资源打造功能互补的校企实习平台
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协助企业改造升级茶叶生产条件、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与人才培训,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多个产业链上侧重分明、特色鲜明和功能互补的校企实习基地。一方面科研成果助力企业提档升级,企业发展后通过设立奖学金等形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学习茶叶现代化生产与经营管理,并从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
有机茶、欧标茶绿色生产实习基地。在大别山红安,自1998年起与红安老君眉茶场通过课题合作,打造有机茶园和有机茶生产实践基地,开发出“茗宿”牌老君眉名优茶已成为湖北名牌产品,带动了大别山地区农民致富。该公司成为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机茶生产、茶叶品质管控的重要实习基地。在武陵山区,与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欧标茶标准化生产示范茶园和出口绿茶生产线,使其成为学生重要的出口绿茶加工和欧标茶园生产管理实践基地,每年接待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为期一个月以上的综合实习。
优质茶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实习基地。结合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在秦巴山区与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优质茶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开展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栽培模式研究,成为校企合作的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
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研发实践基地。从2001年至今,与浙江绿峰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系列茶叶加工设备,远销国内外市场,每年接待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茶叶机械设计、茶叶机械加工与装配和茶叶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实习,并且在我校设立“绿峰茶机茶学专业奖学金”,成为学校茶叶机械产学研合作重要基地。
特色茶生产、营销实践基地。与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盛川合作建立青砖茶(黑茶)产学研合作基地。青砖茶是以湖北为主产地的特色黑茶,历史悠久,曾经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如今已为内地消费者所青睐,并且远销国外。身处武汉高校的茶学专业学生,青砖茶的加工是其实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科技合作建立的长盛川实习基地为学生黑茶实习提供了重要保障。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我校还设立“鑫鼎·长盛川青砖茶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服务茶产业。与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红茶生产实践基地。该公司红茶生产历史悠久,生产设备先进,生产的利川红工夫红茶成为工夫红茶名牌产品。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先进的工夫红茶生产技术及品牌建设与推广的先进理念。与武汉天福茗茶公司合作建立茶叶营销实践基地。武汉天福茗茶公司是一家以茶馆业,茶叶、茶制品和茶具销售为一体的公司,每年接受大四学生为期一周的茶叶贸易与管理课程实习,学生可接受全球最先进的门市部管理与营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