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思考
作者: 胡秀建 张超 谢奕晨 王继林 唐淑萍摘 要:新工科的再深化、再拓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以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与教师的主体责任、课程的难易程度、学习潜能、企业参与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息息相关。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多主体间协同发展,该文提出坚持和深化大学科观的改革发展思路,统筹考虑多主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深化教学成效评价等相关措施,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科观;多主体;协同发展;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141-05
Abstract: The further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new engineeringhas put forward new goals and requirements for university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main go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the difficulty of courses, the learning potential, th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he social demand for stud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multiple bod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ur upholding and deepening the big discipline view of the reform,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ulti-agent and development needas a whole, fully inspiring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 and related measures such as deepen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deas and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Key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Big Discipline View; multiple bodie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new engineering
经过多年的新工科建设实践,我国新工科教育改革成果卓有成效,推动了新工科的多样化发展。新形势下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再深化、再拓展,需要完善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协调和整合多主体的教育创新资源,打造集“产”“学”“研”“用”“创”等功能于一体的育人平台,创建科研创新平台,立项成立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等,并总结出可借鉴、可移植、可推广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经验,引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评价标准与国际接轨,推进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1-2]。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使得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相对其他专业而言难度更大[3]。根据教育部指导思想,各高校要坚持分类发展和特色办学,进一步明确高校自身办学定位、精确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是顺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其实施方案的要求将工程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实践,是一项全局的、系统的、复杂的任务。新态势下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应立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以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办学的价值取向,综合考虑影响教育改革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度建设,统筹多主体发展需求,促进多主体间协同发展。
一 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新经济、新业态视域下新的行业层出不穷[4]。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敏锐的创新意识、快速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是企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重点。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5],需要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协同构建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与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大学科观,实现从新工科到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外延式拓展以及新工科深化内涵式发展,坚定人才培养的未来价值取向,协调和整合多主体协同创新资源,并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经验。
(一) 产教融合、协同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知识架构。构建具有开放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课程体系面临着现实的困难。第一,新工科课程的知识体系比传统工科更为广泛和复杂,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度;第二,突出工科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对理科基础的要求,多学科复合交叉需要更广泛的学科背景知识;第三,为降低理科学习难度的课程去抽象化与科学研究的抽象方法相冲突。协同构建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跨学科协同育人以及创新链与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高校人才培养任务主要以培养能从事“科技创新”“应用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产”“学”“研”“用”等各个环节,这对新工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坚持大学科观,促进跨界协同发展
深化新工科改革,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坚持大学科发展观,与其他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下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学科协同共进、融合发展,其发展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新工科外延式拓展。从新工科拓展到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领域和方向;第二,新工科内涵式拓展。新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学科知识,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三) 协调和整合协同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团队、学科专业布局、实验实训基地、“双创”中心、教学科研平台、制度保障措施及发展保障机制等;第二,校外资源。主要包括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会等;第三,校、政、企联合成立的合作单位。比如,专业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共享的产学研平台、科技发展中心等。新工科深化和发展,需要教师、学生、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间加强合作,互利共赢,要从宏观上综合布局,协调和整合多主体协同创新资源。
(四) 创新能力与人才长效性发展
新经济、新业态下新工科的深化和拓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坚持分类发展与特色办学,坚定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4,6]。第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第二,坚持人才未来发展的长效性;第三,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 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在教与学的两个实体之间完成信息传递的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内容与手段结合、目标与考核相统一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教师的主体责任及发展需求、课程难度及学情、人才培养目标、人才供需等因素。
(一) 教师的工作任务
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成果、工程技术、教学研究等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资源。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教师队伍的构成、岗位任务及发展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教师的发展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师的发展利益需要进一步得到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需要解决。
1 师资队伍变化情况
随着工程教育改革深入开展,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校园、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已逐渐常态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高校教师为主、企业工程师为辅的专兼结合高水平教师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师队伍师资结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
2 教师的工作任务变化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教师和高校教师分别担负着不同的职责。企业教师主要承担工程技术实践、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以及参与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高校教师的任务除了校内教学,还包括校外指导实践实习和创新创业、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随着工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的主体责任逐渐加重,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校教师的发展需求
高校教师需要以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程应用等多方面有着发展进步的需求,并希望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可度。
4 思想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受到高等教育“同质化”的思想影响,一些应用型高校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强的地方高校的教师更倾向于从事学术研究,未能做到“以本为本”,存在着“重科研”而“轻教学”现象[7],加上职称评定等改革措施不到位导致应用型高校教师对“工程应用”缺乏明显的兴趣,这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对新工科教育改革冷漠的主要因素。
(二) 课程难度及学情分析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是将知识以课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转化成对应的能力。随着新工科改革的再深入、再拓展,知识层面上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层面上更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更注重未来的长效适应性,对“教”和“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传统工科教育[8],新工科课程的融合度更高、知识面更广、标准和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1 课程难度的对比分析
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课程知识体系的复杂性、综合性、前沿性、挑战性等对很多高校学生来说都很困难,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来说尤为不易。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工科专业课程,我国高校课程难度普遍相对较易。国外高校的专业经典教材内容详实,理论和实践要求全面,课后练习中综合性问题、挑战性难题较多。国内教材与之相比在知识的系统性、问题的综合性、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各方面指标要求大多偏低。
2 学情分析
新工科课程对应用型高校来说困难相对多一些。其一,和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应用型高校无法向研究型高校看齐,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实施也存在现实的困难;其三,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付出更高的教育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 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
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第一,知识交叉融合的难度。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交叉融合不是现有课程简单拼凑,而是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深度融合;第二,学习与研究的难度。由于新工科课程体系涉及众多学科知识背景,无法对具体的问题深入开展系统化的学习与研究;第三,知识体系的割裂。由于课程内容的精细化分使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在逻辑组织顺序上的割裂或断裂;第四,实践不足的困境。由于知识体系的内容多、范围广,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二者很难兼顾;第五,缺乏前沿问题的研究。新工科课程内容已经具有相当难度,学术无法继续对前沿性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第六,课程缺少适宜的专业性难度等级划分。课程缺少难度等级划分与评测是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