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师强教视角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高红星

兴师强教视角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0

摘  要: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就业问题对于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引领作用。对浙江某高校自招生以来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统计总体就业结果,对不同性别、专业、届别毕业生在就业去向、单位性质和学校类型等维度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形势好,但基础教育高学历师资缺口仍较大;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但到基层基础教育系统就业比例低;人职匹配度高,但部分专业毕业生在非教育系统就业人数多。建议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健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与就业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增加招生与培养数量,鼓励面向基层与基础就业,为兴师强教提供体制机制、人才供给和队伍质量保障。

关键词:兴师强教;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对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193-04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all full-time postgraduates in a university in Zhejiang since its first year of full-time master enrollment, collects overall employment data,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lace of employment, ownership nature of the employer, types of school and other dimensions of graduates of different genders, majors, and gra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is good, but there is still a large shortage of teachers with postgraduate degre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have strong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but the employment rate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is low; the degree of job matching is high, but a large number of postgraduates are employed in non-educational system in some majo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ate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system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increase the number of enrollments, encourage grassroots and basic employment, and provid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alent supply, and team quality assur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education.

Keywords: revitaliz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2]。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实施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引导和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3]。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其就业问题对于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引领性的作用。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2017—2019届浙江某高校所有已毕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共141 人,其中男21人,女120 人;2017届30人,2018届45人,2019届66人。

(二)  研究方法

利用就业处提供的研究生就业结果和相关信息统计(含研究生姓名、性别、届别、学位类型、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等),对于毕业当年就业信息不完整者,通过电话与研究生本人进行核实。分析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状况和影响因素,探索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服务的策略。

(三)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库录入就业相关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调查结果

(一)  总体就业结果

2017—2019届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当年就业率(含升学)为97.87%,有3人当年未就业。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有85.11%(120/141)在教育系统中就业,其中2.84%(4/141)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就业,14.18%(20/141)在小学中就业,12.06%(17/141)在初级中学就业,4.96%(7/141)在中等职业学校就业,23.40%(33/141)在高级中学就业,11.35%(16/141)在高等院校就业或读博,6.38%(9/141)在教育系统中从事非教学工作,9.22%(13/141)在教育类企业就业,0.71%(1/141)在教育领域自主创业。有12.77%(18/141)在非教育机构中就业,其中9.22%(13/141)在民营企业就业,1.42%(2/141)在国有企业就业,有2.13%(3/141)在事业单位工作。

(二)  不同性别就业结果

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男生和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2),但是男生(19.05%)在非教育系统就业高于女生(11.67%);在就业岗位类型方面,男生和女生在学前教育、小学、初级中学、中职学校、高级中学与教育系统非教学岗位、非教育系统非教学岗位之间的就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从就业去向看,有49.65%(70/141)的毕业生在生源地工作(含生源地与就学地一致的35人),38.30%(54/141)在就学地工作(含就学地与生源地一致的35人),34.75%(49/141)在非生源地与就学地工作。从就业地类型看,26.95%(38/141)在省会直辖市工作,有47.52%(67/141)在地级市工作,有21.28%(30/141)在县城工作,有1.42%(2/141)在乡镇工作,有0.71%(1/141)在境外城市工作。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就业去向(P=0.226)和就业地类型(P=0.774)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生在非就学地与生源地工作(37.5%)和在地级市、省会直辖市工作(81%)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男生(19.05%,71.43%)。

(三)  不同专业就业结果

浙江某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有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政、历史、音乐、体育、美术、物理、化学和生物)11个专业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4个专业,合计15个专业。除学科教学(英语)和学科教学(音乐)2个专业外,13个专业(86.67%)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当年就业率为100%;不同专业研究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但学科教学(思政)、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历史)和学科教学(化学)4个专业研究生在非教育系统就业人数达到或超过四分之一,分别为37.5%、30%、28.57%和25%;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学校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四)  不同届别就业结果

2017—2019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率稳步提高,分别为96.67%、97.78%和98.48%。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2019届毕业生在教育系统就业比例提升到92.42%;从就业岗位来看,毕业生去高级中学和去教育系统非教学岗位就业的比例均有提升;从就业去向来看,毕业生在生源地(含生源地与就学地一致)就业的比例稳定在50%左右;从就业地类型看,毕业生在地级市和省会直辖市就业的比例持续提升(66.66%、73.33和78.79%,见表2)。

三  讨论

(一)  国家重视提升师资质量,就业形势好

2018 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体现了国家大力推进高层次师资培养的决心和信心,“强国必先兴师”的理念已转化为国家重大顶层设计。本研究发现,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以直接就业为主,这与其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相符合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教育质量的需求日益提升,毕业生在教育系统就业比例稳步提高。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8%,86.67%的专业当年就业率为100%,64.49%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为生源地和就学地,这与于苗苗等[4]对449名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调查结果相近(64.1%),都说明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且毕业生可以在地缘关系较好的生源地、就业地获取工作岗位。

(二)  毕业生主要流向大中城市,基层就业率低

大中城市中的基础教育对高学历师资的需求旺盛,76.09%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在地级市和省会直辖市,且随届别比例持续提升;81%的女生在大中城市就业,因此而离开生源地、就学地的女生多于男生。到基层基础教育系统就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非常少,141名毕业生中只有2人(1.42%)选择在乡镇学校中任教,这与聂铭静[5]的研究结果(1.9%)相近。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主要顾虑为收入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条件落后和发展前景渺茫等[6]。

(三)  以在教育系统内就业为主,人职匹配度高

国家设置和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初衷是为基础教育服务,扩大基础教育师资供给渠道,提升供给质量,培养大批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钟振国等[7]对2011—2013届103位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教育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占比73.9%,本研究结果有85.11%的毕业生在教育系统中就业,且2019届毕业生在教育系统就业的比例增长到92.42%,都说明定位于实践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教育行业的就业优势在实际就业环境中得到了显现,体现了较好的人职匹配度。但同时,在经过规范化学科教学与师范师资教育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中,有12.77%的毕业生选择在非教育系统就业,尤其是学科教学(思政)、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历史)和学科教学(化学)4个专业毕业生在非教育系统就业的比例均达到或超过25%,造成了师资的流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