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作者: 付素静 吴西永 邱发根

摘  要:该文在分析园林专业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特点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讨论该课程内容的重组和优化,提出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合理分配所需理论知识点,实现对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满足生产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OBE;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125-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of course was reconstructed and optimized based on analyzing objectiv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aching link was redesigned, requir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points were reallocate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abilities were realized to meet the needs of production enterprises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based on OBE.

Keywords: OB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landscape gardening; Plant Tissue Culture; educational reform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指的是产出导向教育,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角度来设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倒推得到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各课程目标等的合理配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模式。OBE最先由美国学者Spady提出,逐步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到欧美国家很多权威认证机构的认可,成为其主流改革方向[1],并被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写入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在OBE的理念中,包含了三个重要内容: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着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从传统教学法中的“受众”转变为“有灵魂的演员”;二是强调产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及评价标准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三是强调持续改进,根据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正反馈,不断完善教育机制、教学策略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特点及课程目标

植物组织培养跨越多个相关学科,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的应用技能型课程。在农业、工业及医药卫生等行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关产业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组培企业迅速崛起,出现了专业人才短缺的情况,学生掌握本技术后可以独立从事相关产业的研究、生产工作,如植物种苗快繁、工厂化生产和种苗脱毒等。同时它为许多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如需继续深造学习必须掌握这一技能。在进行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先修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树木学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课程。该门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全能性、细胞的分化与脱分化、植物的形态建成等,这些理论知识或多或少都在先修课程中有所接触,这为后面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深厚的人文修养,具备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团队协作意识。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及一般技术,树立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的科学研究观。了解本课程相关理论、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前沿,能关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

人才培养目标中与本课程有关的就业领域为园林、林业,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领域进行初步定位,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园林植物繁育方面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在实验材料的筛选上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并且与当地企业对接,直接选取生产材料为实验材料,实现无缝连接,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快上手,不需要过渡期,最终培养出对企业来说招之能用的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技术精英,学习本课程及相关课程后将具备独立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的生产、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二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授课内容与传统教材陈旧:理论体系+独立实验项目

长期以来,植物组织培养教材多是适用于传统教学模式而编写,一直沿用“理论原理+实验项目”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理论知识体系完善、实验项目经典及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完善的知识结构为理论研究或深度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在课时急剧压缩的情况下想要阐述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不现实的,并且对于多数毕业即就业的学生来说,有些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频率并不高甚至用不上,这样在进行改革时就不得不对知识内容进行筛选,一方面节约学习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留足了空间。

传统教材里的实验项目经典且多为验证型项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照做,忽视了真正的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不可预知的结果,错过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且经典实验项目与岗位情景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及非专业能力。另外课后习题多是一些对基本知识的回顾,不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导致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下降。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方需求、与现实岗位挂钩,编写更符合学校特色、地方特色,实用性更强的教材,让学生学以致用,让教材不仅仅成为教材,也是以后工作岗位的参考书籍。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这是一个亟待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  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

长期以来,学生一直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授课的内容、进度以及教学的方法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被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达成共鸣。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已经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养成了不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对于理论知识只是简单的记忆,缺少深加工,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更别提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运用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只知道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操作,大多数学生只是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就像执行既定程序的机器一样,并不会主动思考为什么,更不用说如何改进实验,也缺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并不是培养操作的机器,而是机器的创造者、设计师,他们应该具备能够及时发现生产中不可预料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这是普通职业院校毕业生所欠缺的。但是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调整教学方法,按照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主动思考,逐渐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理论教学中,一般采用朴实的讲授法,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很难参与其中,更别提学生的主动思考了,一节课下来往往老师讲的喉咙发痒,学生自顾自地打瞌睡、玩手机,稍好一点的课堂也仅仅是学生习得了某个知识点,或者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地记住了这些枯燥的概念、原理,但是这些知识以后在时间的洗礼中也会被冲刷殆尽。不管是否借助教具或生动的多媒体手段,都未曾跳出这个传统的圆圈。

实验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两段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方法步骤等,然后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最后总结撰写实验报告,这种经典的实验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一直沿用至今,是因为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优势,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应该怎么做,避免实验开始时茫然不知所措而浪费时间,也能在操作前强调注意事项,避免犯错误,少走弯路,教师也能很好地把控实验进度,并且预知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便于课前对这些问题制定预案。

但是这种“讲解+操作”的实验课程授课模式,往往不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按照操作步骤就能完成实验,导致实验完成后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别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四)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理论教学的评价一般以笔试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加之期末考试占比大,很多学生通过考前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实验教学的最终成绩一般由考勤、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考试等组成,传统的实验报告只能简单地考查学生是否参与了实验课程,但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寥寥几句实验报告中的分析部分很难准确了解,难以避免学生间的抄袭,更不能展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个人能力和对实验做出的努力,对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也难以体现;一次实验操作考试的结果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所有技能的掌握情况。

因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不合理,导致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合理考核、完善考核[3],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参与性以及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很容易导致高分低能。合理的教学评价不应该集中在一次或几次成绩上,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4]。

三  OBE原理的应用

(一)  教学理念的确定

OBE教学法有三个重要原理,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教学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OBE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先转变角色,从之前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幕后导演者,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真正将知识通过加工后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其次要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获得各种能力为目标,并且通过调查问卷、教师团队讨论等途径获得反馈,在教学各环节进行教学反思,通过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  实验项目任务化、递进式

将原理知识融入实验项目任务中,在项目任务后附加本次项目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原理及相关的拓展内容,方便学生理解项目任务,明白实验操作背后的原理,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论知识包括发展历史、发现背景、知识原理和设计原则等内容。理解实验的原理后,学生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操作的改进和新的实验材料的设计。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本质区别之一,毕业后能够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指导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线操作岗位。

实验项目任务必须遵循知识学习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提出,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逐渐深入地强化操作技能,从而让学生学会组织培养的方法、掌握组织培养的原理,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及管理需求的人才。

实验项目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从基础到应用再到能力的提升,遵循从易到难、从基础到提升的学习规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生产、研究的能力,但是无疑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实验课时。在实验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在课下以项目课程形式完成第三阶段的内容,项目课程作为课堂的延展,实验的时间更灵活,学生的主动性更强,教师作为项目课程指导老师参与从方案设计到方案实施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  加强教材建设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为了能够完成预期的能力目标,依据循序渐进的原理,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实验项目任务化,并且结合当地种植情况,实验材料尽量选择本地特色植物或当地组培企业生产植物种类,学习内容即工作内容,让学习与就业岗位不脱节。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地本校的教材,这样教材不仅是学习工具也能成为工作岗位上的参考资料,还能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