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探索

作者: 胡俐蕊 胡泽坤 黄河夫 黎永壹 李仲生

工程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探索0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核心理念,以成果导向为教育核心,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很多高校都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加强工科专业建设。“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中国特色的思政素养融入到工程教育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科人才培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该专业的工程人才培养,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思政目标、专业课教学大纲、专业课思政元素、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五方面构建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193-04

Abstract: The certification 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core concept of "student centered, output 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with results oriented as the core of education, and focuses o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jors based on the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majors.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China.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reflect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iming at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the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organically integrat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the major, and constructs a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ajor from five aspects: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yllabuse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eaching system

1989年,美国等6个国家签署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1]。本科学位,通过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其毕业生能够得到国际化的认可,彰显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在我国经济、工程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愈加紧迫。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借鉴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加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步伐,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仍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2]”的国际工程教育核心理念,以成果导向为教育核心,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标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还发布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重要问题,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南》明确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关要求,直观地表述了产出导向理念和认证标准的内涵,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毕业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要在工程教育基础上融入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高质量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科人才培养,本文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该专业的工程人才培养,构建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3]。

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思政目标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有12个方面的毕业要求: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这12个方面涉及工匠精神、科学思维、实事求是、工程的哲学思维、职业道德规范、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和工程伦理等工程教育已有的职业素养的思政目标,同时,在这12个方面还可以融入家国情怀、中国国情、中国红色文化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等中国特色的思政目标。从而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思政目标,见表1。

此时,可以将思政目标写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近年来,为了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我国高等教育缩减学分和学时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缩减到最多180学分,按照理论课1学分16课时、实践课1学分24课时的要求,学生的课堂学时大幅减少,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课程内容也较多,因此,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中实现思政教学目标,就要充分利用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在保证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4],使学生在专业课中既能学会专业知识又能提高思想觉悟,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5],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必要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一)  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写入课程教学大纲

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研究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8门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限于篇幅,下面仅以数据库原理课程为例进行说明,见表2。

(二)  挖掘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题和重点,不要生搬思政内容到课堂上[6],生搬思政内容到课堂很可能引起学生反感。只有深度挖掘与专业知识固有的、密切的思政元素[7],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引入说明,才会收到既能较好地传授专业知识又能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的良好效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计算机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8]。涉及计算机专业课的思政元素非常广泛,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心研究、深度挖掘。如计算机专业课的思政元素:

1)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深耕细作、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的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把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努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尤其在高科技领域,要求学生努力做到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国争光。

3)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放弃,不要松懈,要敢于迎难而上,要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

4)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学习或者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学生要勇敢地面对,多从自身方面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面对责任,要敢于承担。同时,“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 。

5)技术操守。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自身掌握的技术。当今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掌握技术的人只有坚守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才能用好这把双刃剑。

6)理想情怀。学生不仅仅要明白学习和掌握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还要明白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与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努力掌握技术、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三)  设计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由于学分和学时的大幅缩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面临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如何在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下还能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关键就是要实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专业教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需要融入的思政元素,设计好教学方法。如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与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在讲解专业知识的适当时机,教师适时引入思政点,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适度地互动;在观看视频的情境教学中,在合适时机简要引入说明思政点;同时,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问题讨论等方式吸引学生,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思政的教学效果。

2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前,教师发布一些含有思政元素的专业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作业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  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计算机工程项目中,有许许多多的案例,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常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4  采用分组教学法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团队合作项目,比如软件综合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实验等课程,教师往往布置一个任务,由学生组队完成,要求学生们只有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