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理路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开富 李卫卫 陈华胜

摘  要:“金课”建设关乎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存在发展阶段进入“深水区”、政策落实遭遇“玻璃门”、实施主体呈现“倦态感”和参与主体步入“疲劳期”等现实问题,提出“学生本位”课程理念、“质量本位”课程目标、“生活本位”课程内容、“开放本位”课程实施和“发展本位”课程评价“五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建设理路。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建议从畅通发展通道、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增强教师内生动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举措来实质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理路;实践路径;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015-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s" is fundamental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view of the actu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the "deep water area",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encounters a "glass door", the implementation subject shows a "fatigue state", and the participating subjects enter a "fatigue period". "Student-based" curriculum concept, "quality-based" curriculum objectives, "life-based" curriculum content, "open-bas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development-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five-in-one" coordinated promotion construction rationale. Tak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it is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rses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unblocking development channels, improving policy guarantee mechanisms, enhancing teachers' endogenous motivation, and mobilizing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on.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rationale; practice path; Five in One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1]。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金课”作为高水平课程的代名词,是行业特色高校改革重要一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因此,辨析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困境,探讨其改革逻辑并寻求突围路径,成为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先修课”。

一  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的意义

(一)  “金课”建设是行业特色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2]。学生在大学里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受益主要来源于课程。课程之于教育质量的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元素,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3]。建设“金课”有助于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落实到高质量课程建设方面,为行业特色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奠定基础。

(二)  “金课”建设是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必然要求

学科是一门学问的知识集成,是知识体系[4]。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学科发展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课程建设是学科发展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为学科发展提供教学实践推力。没有高质量课程支撑的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5]。“金课”作为高质量课程的标识,其建设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标志着学科发展开始由“增量”朝着“提质”的方向迈进,是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选择。

(三)  “金课”建设是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现有语境下,世界一流大学必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这一观点已被公认[6]。以大学的基本职能教学和科研为逻辑起点来探讨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发现最能体现大学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基本粒子是课程[7]。课程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课程建设则是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环节。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必有一流的大学课程。加强“金课”建设,有利于行业特色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把握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元素,从而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目标。

二  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的主要挑战

2021年4月17日,西北工业大学主办了“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术论坛,邀请来自厦门大学等十余位在行业特色高校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高水平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位高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研讨认为,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已经取得很多成就,但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  “金课”发展阶段进入“深水区”

当前,“金课”建设已从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必然要面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金课”的内涵尚未达成明确共识,而认识的模糊导致对“金课”边界认识的模糊与泛化,影响“金课”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行业特色高校凭借优势学科,易于产生传统知识导向课程价值观的“思维惯性”,对学生“高深知识”的个性化诠释和将新工科建设融入行业特色办学缺乏突破性的认识。三是传统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张以学科为中心,倾向于解决线性的、确定的、静止封闭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8]。

(二)  “金课”政策落实遭遇“玻璃门”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从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第一次提出要建设“金课”,到教育部印发专门通知,提出打造“金课”,再到2019年教育部提出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使“金课”迎来了“建设春天”。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再到高等院校,陆续出台各种政策建设“金课”。然而,随着相关制度体系逐渐完备,“金课”建设开始出现“制度倦容”,出台的新政策推动边际效益递减,原有政策的落实显露出“打折扣”现象,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超越不易,回归亦难”进退两难矛盾,受到多元主体利益制衡的政策必然形成落实“梗阻”。单从政策取向来讲,是面向行业需要还是学校发展的孰轻孰重抉择就值得深思。

(三)  “金课”实施主体呈现“倦怠感”

教师是课程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9]。“金课”建设推进之初,教师们积极进行研究,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金课”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财力和物力,部分教师表示在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创新等方面呈现“倦怠感”。一方面,行政部门对“金课”建设工作的过度规范和干预。例如“金课”建设必须严密契合一定的标准,进行项目立项,组建教学团队,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建设。诸多建设标准和琐事让教师逐渐失去对“金课”建设的自主控制能力,从而产生工作无趣味甚至无意义感。另一方面,不合理绩效管理和指标化考核评价影响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根据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83.9%的教师认为影响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活力的因素是评价制度。例如用同一套评价指标对不同性质课程质量进行评价,缺乏针对性;过分强调定量评价的方法很难反映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课程评价结果存在重评价、轻反馈的现象;未能将“金课”建设同教师工作绩效奖励与职称的评定等有机结合起来等[10]。因此,行业特色高校一线教师在“金课”建设实施方面内在动力逐渐弱化,是推动“金课”建设进程中缺乏动力的关键因素。

(四)  “金课”参与主体步入“疲劳期”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行动决定着“金课”建设成效。之所以造成学生参与疲劳现象,一是功利主义体现社会适切性的客观存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生对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不断增加。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查尔斯·维斯特说过:“年轻一代对追求严格的高等教育的兴趣与能力持续降低。”在行业特色高校中,课程“高阶性”通常具有专业性强、实践要求高等特征,学生更加“忙碌”后会自然降低参与积极性。二是缺乏科学有序的课程改革,加剧了主体疲劳。“金课”不能进入“为改革而改革”的误区,“脱离实际的教学源自脱离实际的课程理论的诱惑”[11]沦为专家或者教师自我娱乐,导致“金”为“镀金”而非“真金”,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匹配性和关注学生学习所得结果导向“需改革而改革”。三是不科学的教学评价影响学生积极性。过分强调“分数”的考核方式与以选拔为目的评价体系难以区分“金课”和普通课程间学生付出和努力,不能很好地激励与发展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  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理路

在一般课程论的研究范畴中,课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12],而“金课”则是一种课程质量标准和判断,是在教育教学系统不断演化、培养方案不断变化、课程质量不断分化的过程中由不同主体基于不同需要建构起来的课程标识。因此,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必然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针对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全环节全过程思考,试着构筑 “学生本位”课程理念、“质量本位”课程目标、“生活本位”课程内容、“开放本位”课程实施和“发展本位”课程评价“五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建设理路。

(一)  课程理念:学生本位

课程理念是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的价值引领。传统课程受客观主义知识观影响,“课堂、教材、教师”的“老三中心”教育理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走进课堂,就像进入“知识传送带”,一端是老师的七尺讲台,另一端则是学生的三尺课桌[13],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灌输型课程模式。“金课”不但要改革课程模式,更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尽管课程论和教学论争论和研究焦点不同,但均以“生本说”为逻辑前提,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为本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本内容”[14]。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理念要坚持“学生本位”,基于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的理念来设计课程教学,采取适合个体化教学法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重视学生多元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多样化学习需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