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视角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 翟婷 王洁莹 李枫
摘 要: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自身教育质量不均衡和外部评价标准单一的双重挑战。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成为当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迫在眉睫的任务。研究基于全过程视角,构建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及评价信息反馈于一体的内外部相结合的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从理念、主体和方法三个层面提出评价实施路径,以此作为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全过程视角;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079-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degree is facing the double challenges of imbalanced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single external evaluation standard. How to mak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quality evaluation is an urgent tas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 student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rocess,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he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standard,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formation feedback.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valu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dea, subject and method, so as to be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graduates; educa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whole-proces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分类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如何完善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不论是评估过程信息、数据采集还是结果的公布运用,都有较为明显的封闭性,缺乏对相关指标的解释,社会公众很难获取评价结果以外的有效信息[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更多是以学位论文为主的学术能力评价,对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评价的指标较为模糊,评价指标构建缺乏实证研究,质量评价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一 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一) 国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国外教育评价最早萌芽于19世纪末,经历了从测量理论的量化数据评价到目标核心的泰勒评价模式,再到基于价值判断的发展教育评价,评价逐渐由结果型评价演变为过程型评价,既注重评价事实的客观科学,也注重评价方法选取的可持续性。主要特色在于评价主体、维度及流程方面,均显示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
评价主体方面,强调多元化的参与。譬如英国大学历来有学术自治的传统,形成了学校、学院和系所的分层质量保障内部评价体系,通过层层分级保证内部评价的合理性[2],外部则有赖于政府及中介机构的保障。美国的教育评价模式则主要包含民间机构评价、高校排行评价和院校内部评价三种,评价主体包括民间认证评价机构、新闻媒体和权威性的学术机构,是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3]。
评价维度方面,凸显出区别于学术学位的特点。如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维度主要是基于市场和行业需求,英国则侧重于毕业生学业成就,德国主要基于通用和专业标准。
评价流程方面,基本按照高校自评、同行专家评价、提出评价结论和改善评价流程来进行。美国的高校评价前需提交申请,获批后先进行高校和专业的自我评价,然后将自评报告提交质量认证机构,机构负责组织同行评价。法国的评价则更突出元评价,院校先提交材料,评价委员会进行实地考察,形成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结论多为概括性和描述性的定性评价,且注重对评价本身的元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二) 国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伴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快速增长,国内相应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现有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对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厘定。有学者提出我国目前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外部评价主体缺失普遍,无法体现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标准,应重视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评价[4]。建议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重视高校自我评价,完善社会评价,尊重学生评价,使各评价主体相互配合、互相制约,共同保证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一致性[5]。
二是对教育质量评价导向的反思。如学者提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设计与职业资格之间的关联度不够,导致具体培养实践活动缺乏对专业资格和从业能力要求的积极响应[6];忽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彻底扭转质量评价标准从以学术为导向转向以实践为导向,从重视论文发表到重视实际问题解决。
三是对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辨析。学者基于过程型评价视角提出指标设计,建议一级指标为生源质量、培养条件、过程管理和培养结果,并通过模糊评价来比较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7]。质量评价根本目的在于改进,因此过程型评价是重中之重,由此带来的过程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必须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殊性赋予不同指标权重。
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现状——以H大学为例
H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早、起点高,2010年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使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和管理模式。本文以H大学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面遇到的共性问题。
(一)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到2021年,H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约占学校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的60%。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00余家,遍布全国23个省(市)。这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提供了稳定平台,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在探索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重实践培养为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但在外部质量评价上,《J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显示,参评的33家高校中低于省均合格率的有19家,H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不合格率为3.21%。学位论文质量成为影响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短板。
(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基于评价主体多元化、培养全过程和分类评价的理念,课题组设计了四类问卷,发放对象为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内导师、基地导师及用人单位,共回收有效问卷806份。此外,还对学校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评价主体参与度各异
43.16%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评价参与度”一项中选择“较好”,33.96%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参与度“很好”,37.22%的校内导师认为参与度“一般”,58.62%的基地导师认为参与度“较好”,78.95%的基地及用人单位认为没有参与过评价。调查数据显示,不同主体对于自身参与度的认知出现分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基地导师认为参与度较强,校内导师和用人单位则认为自身参与度较低。部分校内导师认为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基地的时间较长,因此管理上有难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参与感一般”的评价。但用人单位的数据却直接显示出单位评价的缺失。
2 以定量评价方法为主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基本上以学位论文为主,教育主管部门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不同的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和不合格率容易被等同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这种缺乏过程视角的结果型评价,难以反映整个培养过程质量。从评价手段看,现有评价方法属于水平评价,通俗地来说也就是“面上的”考核,即所有研究生只要达到规定的毕业论文要求即可视为合格,难以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色。从评价监测看,缺乏周期监测导致评价间隔过长,这种“一次性数据”的容错率极高,某个培养环节的失误很难得到及时纠正,不利于教育质量的纵向提升。
3 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从外部看,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在实施中会产生偏差。如J省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提出学位论文被纳入评优和抽检范围,这一举措的本意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实际执行效果上却降低了人才培养的区分度。高校以此政策为依据,评价标准完全聚焦于学位论文,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理论层面加大创新,却减少了实践环节,使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趋同化更加明显。从内部看,高校在导师遴选中并没有分类筛选,校内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更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而对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评价却不够专业,评价尺度难以把握。此外,尽管学校在培养基地管理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但用人单位参与研究生全过程培养的比例仍然偏低。
总的来说,当前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把控更多依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目前以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为主。由于这一评估的对象多为专业学位点,能够真实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亟需建立。
三 全过程视角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管理理论,基于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视角,构建覆盖整个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及评价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内外部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一) 全面计划统筹阶段
1 确定评价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