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高校开展环保科普教育工作现状探讨

作者: 曲兵 杨铮铮 任东 吴鹏 丁祥

摘  要:环保科普工作作为我国全民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落实全民环境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服务和回报社会。作者以西华师范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基地为例,阐述师范高校实施的环保科普活动现状,探讨在开展环保科普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环保科普;环境教育;工作现状;师范高校;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108-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further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everyone. As the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 it should offer its own resource advantages to serve and repay the society. Taking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it was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in the normal university and probed into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arrying out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Keywor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orking status; normal university; achievements

为更好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原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政策中的工作重点,“十三五”期间环保科普工作将持续推动青少年群体提高环境科学文化素养,提升自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拓展学习环保科普知识的机会和途径,还明确指出环保科普将作为巩固环保能力人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持久性工作,需要进一步搭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环保科普教育平台。目前,基于环保技术产业发展蓬勃发展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视力度空前高涨,高等教育院校需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举办环保科普教育工作,为所在的区域和社团提供环保知识及倡议,从而完成高等教育院校服务公众、培养教育等功能的重要措施[1]。

高等教育院校以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社会服务为三大职责,其中师范院校主要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为目的最为显著。高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存在与城镇社区相类似却又有着极大差异的发展模式。而师范院校除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外,还需积极投身到区域社会发展中,为公众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从全球各国环境保护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经验来看,在向社会公众(尤其青少年)开展科普环保常识时,科学理论、科学思维、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是相互交融的[2]。青少年正处于构建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萌芽期,应把学习科学理念放在首位;青少年通过学习和演示可以了解环保科学的益处,可用实践手段结合环保科普活动体会做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科普工作,环保科普工作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专业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已有科普基地中,天空科普工作以航空博物馆和外太空公园作为依托;园林类科普工作可以围绕着生态动植物园和创意建筑群开展;而环境保护本属于以宣传教育为导向,作为化学、生物与法律为主的交叉型学科,内容和场所较为分散。因此,“宣传教育是环保核心工作”、探讨和研究“大传播”发展战略是环保科普工作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中会出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环境保护问题[3-4]。本文结合学校前期环保科普工作的进展和特色,将环境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教育法学等内容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给公众使其易于理解,以达到妥善解决环保科普教育与公众环保意识相适应的目的,同时指出环保科普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一  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环保科普工作的现状

(一)  环保科普队伍人员构成

西华师范大学在抓好学校及学院自身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推进学校的“1359”中远期发展战略的同时,要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和培养一批具备环境保护学术能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及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形成一支由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的学校领导班子、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师及“环境教育协会”的学生组成(本科学生与硕士研究生)志愿者科普工作团队。

(二)  环保科普与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及“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等各类环保科普与环保教育活动,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站及文献资料对科普信息进行信息汇总、传播和推广,并搭建了科普活动交流的科普教育基地。

(三)  环保科普管理与科研教育

通过科普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科普活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寻求科普基地建设的管理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科普机制创新(“互联网+科普”“‘一带一路’+科普”途径)及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激发公众求知欲,“互动式”科普教育)等措施[1];集中优势,形成较好的自身运行机制,组织国家、省、院级相关研究项目,促进环保科普工作理论研究发展。科普教育活动使青少年在实际环境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环保科普与学科发展

可结合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环境工程(工科专业)及生态科学(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须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科普教育(管理专业)信息化、智能化或理论化的渗透,从而促使行业发展、转型和升级。从单纯“以学科为基础”向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变,才能够及时或超前地为未来产业和行业需求培养出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二  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环保科普工作的优势

(一)  环境类学科专业优势

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重心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保护、环境监测与规划管理和环境污染治理为主要方向)已成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均被纳入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2013年);环境科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为四川省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2017年);成立于2010年9月的环境教育中心,旨在通过环境教育与科普活动提高大中小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该科普教育中心先后获得四川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6年)、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成员(2016年)及川东北环境教育与科普基地(2018年)。环境科普基地的进步得益于环境类专业发展,逐步呈现出师范类高校工程专业高水平化建设成效。

(二)  环保人才培养平台优势

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建有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与化学化工学院共建)、大气灰霾监测超级站(与南充市环境保护局共建)、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创新团队和环境教育中心等科研平台;设有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中小学环境教育与科普教师培训和环境教育研讨会三个科普教育交流平台;建有“双微一群一网一手册六简报”传播渠道[5]。以环境工程、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及污染治理(水、气及固废)四大实践基地建设为核心,打造科普教育团队、协同服务团队、专业建设团队及科研技术团队,积极发挥高等教育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科普及宣传功能,全院师生持续开展环境教育与科普,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环境科普教育基地。

(三)  环保科普基地人才建设

环境教育中心旨在以环境教育与科普为工作重心,提升大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好习惯。该中心先后被命名为“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成员”“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川东北环境教育与科普基地”;设有5个校内环境教育与科普点:污染防治实验室、生态环境教育馆、地理标本馆、生物标本馆、大气综合监测站;2个校外环境教育与科普点:市污水处理厂、市垃圾焚烧发电厂。

环境教育协会,依托环境教育中心建立而建成,设教学部、科创部、传播部、会员部和办公室五个部门,致力于环境教育与科普工作,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增强大中小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定期开展校内环境教育与科普活动,长期开展生态环境兴趣课堂,积极投身环保科技创新创业。

四川环境教育1+N联盟,是指1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与N所中小学、生态环境单位携手,通过教育实践交流活动助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教育公益组织的建立。现有专兼职教师(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农业生态等研究方向)20余名,环境教育协会志愿者(主要以环境科学专业为主)100余名。

三  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环保科普工作的成果

(一)  环保科普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具有时代特征的环保科普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攻坚战决胜的主要因素[6]。通过科普教育活动主要向公众展示“水、气、土”方面污染防治技术,结合污染防治实验室的参观、体验和学习,让公众了解到污染防治的必要性,对提升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做到减少污染,鼓励公众参与“低碳”发展、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环保科普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倡导实施,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和公众个人积极参与。各级环保科普和教育基地应实行一体化,线上线下共享区域内外资源,提高环保科普质量、方式和受众的多元化;环保科普应围绕地方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展开,探索以地方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环保科普的新方式、新特色和新领域;进一步在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环保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支持,树立品牌效益,实施环保科普本土化、科普效果可评化和环保人才队伍专业化等内容调研及科研活动[6-7]。

(二)  开展特色环保科普常规活动

科普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污染防治实验室环境教育与科普点为中心,是以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为基础建立的。其职责为承担环境监测、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及环境微生物培育等教学科研实验任务,配备了电感耦合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等教学科研设备。在环境科普教育过程中,以大气污染控制为例,科普的内容与基本步骤[8-9]如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