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作者: 李凤玮 马在天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执行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引领作用。新媒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场域,但是同时制约其引领作用,技术降维弱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力,语言鸿沟阻断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解释力,文化输入冲击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力。为提升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力,高校辅导员要理性认识新媒体作用,强化高校辅导员感召力;积极探索“文化反哺”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阐释力;有效发挥网络群体规范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引领力;新媒体;网络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193-04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re the undertaker and executo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New media constructsthe new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ut also limits its leading roles: the technical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weakens the leadership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the counselors, the language gap block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the college counselors, and the cultural input impacts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the college counselor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ading role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rational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new media and strengthen the appeal of college counselors, actively explores the way of "cultural feedback", enhanc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ives full play to the normative role of network groups and enhances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counselor; leading force; new media; network group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指明了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也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目标,而这一战略任务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落实和实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二条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2],这一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可以说,高校辅导员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顶层设计向具体落实的行为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执行者。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实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战略任务。
一 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具体包含哪些?如何体现?相关学者将党的思想引领力划分为4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思想创造力、思想传播力、思想疏导力和思想转化力[3],高校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逻辑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保持一致,据此,本研究将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一) 推动思想创新
思想创新能够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高校辅导员只有坚持思想创新,才能够被学生群体所接受,并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真正在学生群体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积极参与不同级别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作为一项事业深入研究、不断践行。
(二) 引领思想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的有效传播是高校辅导员引领力形成的前提条件”[4],只有思想传播渠道畅通、思想阵地牢固、传播成效明显,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理论的传播手段,畅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积极占领思想阵地、理论阵地和舆论阵地。
(三) 增强思想疏导
当前复杂、多元、开放的舆论环境极易造成学生思想的困惑、分化,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能够运用主流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疑惑、分化进行辨别和疏通引导,引领学生作出正确的辨别和选择,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自觉克服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批判克服错误的思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四) 促进思想转化
思想创新、思想传播和思想疏导的最终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自觉和实践的行动指南,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党的理论路线、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内化为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党的理论,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新媒体构建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场域,拓展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但是同时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制约了其引领作用的发挥,可以说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技术降维弱化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力
根据库尔特·卢因(Kurt Zadek Lewin)的“把关人”理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5]。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充当着信息把关人角色,其经过筛选将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都是经过高校辅导员“把关”的,因此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对辅导员有较强的依赖性。但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这一模式。新媒体大数据、非线性、开放性、互操作性和智能移动性的功能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互动和信息共享。这意味着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不再处于被动位置,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和高校辅导员同样的信息,甚至是作为数字移民的高校辅导员获取新信息的速度会滞后于学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日益消除,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的的意识形态教育新模式正逐渐形成”[6]。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不再是信息的“把关人”,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依赖关系也随之弱化。
可以看出,新媒体赋权了学生,同时削弱了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直接“打破了按照垂直的学校、学院、教师科层组织构架的、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主体的权威地位”[7],高校辅导员的权威也随之被消解,这必然会弱化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领导力,学生不再单纯地听从辅导员的说教。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力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实际效果,可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位或缺位。
(二) 语言鸿沟阻断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解释力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共享性使得原先没有文化表达权和话语权的学生群体可以发声,学生们以其独特、新潮的审美价值大量产出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网络话语,这不仅冲击了掌握文化话语权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由此形成的语言鸿沟弱化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解释力。
新媒体时代语言符号生产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群体也参与其中。为了凸显自身独特、个性的审美和文化创造,学生群体刻意创制适合表达自我的另类语言作为自己的专属用语,以此“参与社会总体文化中表达权力、创造权、话语权的再分配”[8]。这些专属用语通过日英汉词汇混杂、拼音简写、生造用词用语等不同形式演绎出具有独特意义的网络流行语,例如,“我emo了”,用来表达不开心、抑郁等比较负面的情绪(emotion),“yyds”是“永远的神”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形式。青年学生群体创设的专属用语与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风格大相径庭,与纯粹、雅致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立,而这就使得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群体在语言符号交流中形成了“符号语言鸿沟”。“符号语言鸿沟”使得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存在阻力,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青年学生群体的落实,可以说混杂、难以理解的网络专属用语削弱了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释的影响力。
(三) 文化输入冲击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力
在新媒体时代,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突破了以往学生接受异质文化的限制,不同阶层价值观念、各种社会思潮、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等非主流思想乘虚而入,这导致高校教育主体的文化领导权面临被侵蚀的风险。
学生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受到日本文化、韩国文化、美国文化等不同国家网络文化的影响,动漫、游戏、Cosplay(角色扮演)、耽美的文化样式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中,因为此时的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期,可塑性强但是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西方价值观通过新媒体不断渗透并放大其影响力,很容易导致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分化,甚至政治信仰出现混淆,例如田佳良事件①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深受外来文化的荼毒。可以说,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改变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化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主体地位,这直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度和辐射范围,阻碍了高校辅导员将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到学生群体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