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吴素吟 盛颐 刘宏兵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各种阶段实习活动是实践教学任务的重点环节。目前,专业实习活动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而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模式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式。该文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其顶岗实习进行跟踪调查,分析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习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113-04
Abstract: The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fered by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is a practical major, and the various stages of internship activities set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are the key aspects of practical teaching tasks. At present, the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activities are mainly realized through the wa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top internship is one of the more used ways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This paper takes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tourism college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College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rnship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hrough the tracking survey of its internship.
Keywords: Hainan Tropical Ocean College;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nternship; practice mode; optimizing strateg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游频次的增多,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对旅游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及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满足各种社会需求也将迎来新的改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多年来一直秉承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依靠三亚的地缘优势,多年来为海南三亚及各地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在办学过程中,国内旅游院校专业实习校企合作方式主要采用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及校企联合班三种。在所有的旅游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手段中,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是最佳的,其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能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1]。因此,顶岗实习受到学院和师生的认可,并作为主要的实习形式运用在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然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旅游大环境发生改变,企业在人才储备及用人要求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实习模式的短板也对实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一 顶岗实习概述
(一) 顶岗实习的定义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旅游管理类本科学生在完成部分理论课程和操作课程的基础上,经由学校组织或者自主选择,以实习生的身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中承担某一具体岗位(一般为一线服务类或二线操作类岗位),经过一段连续时间的操作训练和培训指导,能够完全胜任该岗位的全部职责并能从管理角度形成对实习岗位、企业或行业的理性认识[2]。在长期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旅游职业院校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习频次较高,实习时长与旅游企业的诉求更吻合、旅游实践“双导师制”政策执行得更彻底且学校有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等原因,使得顶岗实习在这类院校中成为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实习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的专业实习运用中存在很多区别。
(二) 顶岗实习的特点
1 目标市场化
目前,实习单位的安排主要倾向于选择景区、旅游公司、酒店、旅文局及少部分省外优质企业。如何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及岗位实践操作娴熟两者兼得的学生,一直是高校专业管理较为关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寻找高校教育初衷的平衡点,做到向旅游各界输送不同层次的人才,又不一味的迁就企业急功近利式的市场化用工需求,将学生的长远发展列入实践教学的考量范围,正确看到专业顶岗实习目标市场化的问题,做到既不违背学校的育人目标又能兼顾企业诉求。
2 过程灵活化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由于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执行顶岗实习过程中专业设置的实习培养方案也有很大的区别。而坐落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院校将根据所在地校企合作单位类型及数量的多寡、企业区域特色的因素,综合考虑顶岗实习条件及可能会产生的效果,来制定具体的实习培养方案。当中会涉及实习的各种细节操作,例如:实习的形式、实习的时长、实习的频次、实习过程的监管和实习效果的评定等内容,高校甚至会因为旅游大环境的改变,临时对顶岗实习的过程做出相应的变动,例如,在新冠感染疫情期间,旅游企业用工要求发生了很大改变,疫情也使得学生对专业的前景及要求有了新的认知。实习形式及过程管理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3 效果理想化
顶岗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培养方案针对顶岗实习的具体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要求,并设置了不同形式的学分。不少院校仅关注学生的毕业率而非就业率,实践内容的实用性与企业用工要求相去甚远。学生层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配合度一般,消极应对学校的实习安排。在每一次专业实习的分享会上,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长时间累积的结果就是顶岗实习实际效果的书面化、理想化。
(三) 顶岗实习的意义
1 加速专业教学改革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实践形式,是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推行的教学环节之一[3]。旅游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应该与旅游行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时长的顶岗实习,有利于及时掌握企业用人的意向,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做准备。旅游业态的不断发展,给旅游管理的教学及科研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顶岗实习恰恰能够加速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
2 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是不同的。通过统计学生就业去向,发现学生毕业后更多选择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而非在旅游企业任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即是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知不够,对专业的学习及相关活动没有充分理解其意义,错误理解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等于一线服务人员”这两者的关系,没有形成一定的专业自豪感及行业归属感。
3 培育旅游精英
旅游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其在供给及需求上的联动性,对解决旅游目的地当地的就业人口也相对友好。由于学生对专业认知有出入,造成大量旅游人才流向了其他行业领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活动,重新定义学科融合,利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职业信心,从而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旅游人才精英的培养,形成专业特色的人才库,逐步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在各领域的影响力。
二 顶岗实习现状
目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涉及几十门专业课程及公共基础课,通过学分及课程性质来区分课程的重要性。首先,结合学院所处的地域特色及专业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进行各种积极的探讨,力求在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中有更好的融合,加速实现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中进行大胆创新, 实行“认知见习、中期实习、毕业实习”三层次的实习模式(表1)。
最后,在旅游专业的顶岗实习中,在过往实习实践合作基础上筛选出一批管理规范的优秀旅游企业作为长期合作对象,与校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时刻洞察企业用人要求,通过不断地调整实践培养方案,力求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三 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开展顶岗实习多年,在各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学校的专业办学背景、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情况不同和当地政府在政策及资金上支持力度的不同等原因,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
(一) 学校层面
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普及高等教育的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4]。近年来,不仅在组织不同层次的生源入学就读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很好地为各个企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某些领域用工难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广义的实践教学是指除理论教学之外的其他教学活动的总称,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5]。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通过多年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基本积累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例如,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操作实训、以赛促学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专业赛事,又或者在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认知见习、专业中期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等,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观和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在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时,仍然与市场实际需求有些脱节,忽视甚至理想化顶岗实习的实际效果,弱化学生实践教学主体参与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强调理论教学的学时,在实践教学开展的方法上也比较单一,不利于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2 实践人才主体定位不明确
目前,学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顶岗实习的相关实践活动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时间保障上不够灵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为旅游企业培养一线服务型员工的定位上,这种教育认知会对学生顶岗实习造成一定误导。顶岗实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从学生自身特色出发,向企业不同岗位输送合格人才,甚至是专业领域的精英或领军人物。
3 “双师型”导师团队“质”“量”不匹配
旅游学院生师比不协调,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人数不多,更多师资来自于地理专业、企业管理、计算机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专业。专业中有一定比例符合“双师型”教师的人数,但取得旅游行业相关技能证书的教师人数比例不高。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进入旅游企业挂职的人数不多,学校对教师挂职实习这部分没有很多政策的支持。老师们普遍存在为了保证基本教学工做量的完成,优先考虑保证校内的理论教学工作量的现象,造成顶岗实习校方导师部分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受阻。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也陆续出现各种不适应,实践活动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