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贺信精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作者: 刘辉 徐艳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在贺信精神的指引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坚持历史自觉,将百年党史校史有机融入课堂,通过讲清百年奋斗历程、讲好百年奋斗成就以及讲透百年历史经验,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守初心,勇立潮头担使命;同时,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学赛结合,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厚度、效度和温度,从而让课堂“实”起来、“深”起来、“热”起来,推动课程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贺信精神;历史自觉;专题案例式教学法;课程改革;展示大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142-04
Abstract: The congratulatory letter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o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 the basic guidelin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gratulatory letter spirit, the course of "Ideology,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always adheres to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rganically integrates the hundred year history of the Party and the school into the classroom, and guides students to learn from history, keep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s, and bravely take the lead in the tide; At the same time, we actively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competit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hickness, validity and temperatur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so as to make the classroom "real", "deep" and "hot",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ongratulatory letter spirit;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Special topic teaching method and Case teaching method;Curriculum reform; Exhibition Competition
2020年月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在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取得的显著成就、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对哈工大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贺信精神的指引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课程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 坚持历史自觉,提升教学厚度,让课堂“实”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首先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而且他还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这就指引我们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要提升历史自觉,注重把党史校史有机地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守初心,勇立潮头担使命,提升课程内容的厚度。
(一) 讲清百年奋斗历程,感悟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都是在矢志不渝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而这一百年,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党同心、与祖国同行、与中华民族共命运的一百年。从革命时期“东北城市地区反侵略和民主进步运动的重要活动中心”,到新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再到今天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因此,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历史这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善用其“鲜活材料”,“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3]。第一,以深厚的历史底蕴讲好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为民造福史、理论探索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弘扬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传承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努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第二,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奋斗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把握历史规律,明确历史方位,找准发展方向;第三,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讲好党史中的校史,特别是哈工大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历史以及在新时代改革创新、奋发作为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赓续哈工大人许党报国的红色基因。
例如,在讲授“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知识点时,可以联系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辛探索的历程:从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戊戌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不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更重要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而反过来看,这些近代阶级、阶层在探索国家出路时所具有的弱点、所犯的错误,恰恰就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联系近代的历史,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历史必然性,爱国,自然就要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了。
(二) 讲好百年伟大成就,增强信念信心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4],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70多年岁月里,哈工大也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铸就了一次次辉煌。从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到中国第一颗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从国际首个星箭一体化飞行器到全球首创反射面结构系统……无数的“第一”和“首创”见证着哈工大为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哈工大的百年历史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更使人们信心满怀、步履坚定、斗志昂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学史增信,筑牢信仰之基,增强必胜信心。第一,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开天辟地、新中国建立后改天换地、改革开放时翻天覆地、进入新时代后惊天动地的历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第二,以扎实的理论功底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历史,特别是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第三,以标志性的成果展现哈工大师生勇攀科研高峰、建设科技强国的突出成就,引导学生崇尚先进、见贤思齐,不断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自身攻坚克难的动力。例如,哈工大苑世剑教授团队提出的新一代流体高压成形技术攻克了国际性难题;刘永坦院士团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万里海疆筑牢“海上长城”。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解,能够不断增强学生们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信心,使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三) 讲透百年历史经验,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经验总结,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党的重大历史关头,曾先后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两个重要历史文件,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提供了基本遵循。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坚持”科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6],从而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而第一条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命脉所在。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哈工大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特色的办学模式和特有的精神文化,铸就了辉煌。因此,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始终遵循这“十个坚持”,使之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成长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第一,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把“十个坚持”阐释好。一方面,结合重要文献、重要讲话精神讲透彻“十个坚持”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党史事件、党史人物讲清楚“十个坚持”从何而来,帮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第二,深入挖掘“十个坚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传承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爱国、求是、团结、奋进”的哈工大精神和“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激励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创新创造,凝聚起磅礴力量。
总之,中国共产党和哈工大的百年历史中珍藏着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故事,记录着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更蕴含着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关键密码,具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巨大功能,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鲜活、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二 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度,让课堂“深”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学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且在教书育人中要“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因此,在贺信精神的指引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通过将“专题案例式教学法”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