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 曾巧云 龙新宪 林庆祺 卫泽斌 倪卓彪 吕辉雄 仇荣亮摘 要:该文从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出发,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在深度梳理专业核心课环境土壤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计思政教学案例,将树立和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和弘扬优秀土壤科学家的精神4个思政元素贯穿于全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可以更好地构建高等学校“三全育人”大格局,真正实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农业院校;环境土壤学;三全育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172-05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in-depth comb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core course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f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ere extracted, which were establish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a global vision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outstanding soil scientists, and corresponding cases were set up and run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his woul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world outlook and outlook on life. Throug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ould be better constructed, so as to truly realiz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gricultural college;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要走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更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高等农业院校陆续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与综合性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农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和未来低碳农村发展的需要,服务“三农”,立志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污染农业农村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文以环境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土壤学为例,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高等农业院校环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思政建设的角度和具体实施方法,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真正实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 高等农业院校环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保证专业共性的基础上,又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突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治理技术方面的优势。我们要高度认识土壤健康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把农业院校的传统强势学科(如土壤科学、肥料科学、农业生态学等)与环境科学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符合新时代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防治工作的要求。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体和大气质量的关系、人类居住环境问题、土壤质量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土壤与其他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等[1-2]。环境土壤学作为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知识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时代环境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支撑。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环境土壤学教学过程,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二 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这指明了深化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方向。本文结合乡村振兴实施战略的具体要求与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点,重点从以下4个角度来构建高等农业院校环境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一) 树立和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遵循,为推动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条规定,乡村振兴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兴国安邦、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资源,土壤健康是保障生态安全和支撑美丽中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陆续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和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有关土壤保护与污染修复的政策、法规与标准。在讲授土壤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时,任课教师将相关新政策、法规和标准融入课程知识体系中,把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厚滋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党和国家赋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环境土壤学是土壤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土壤学科的发展史中也蕴育了大量的传统优秀文化。
讲授绪论时,开篇引出“土”的说文解字。早在5 000—9 500年前,甲骨文就根据土壤基本功能形象地描绘了“土”字,表明一粒种子在土层中发芽生长;在距今2 000多年的《尚书·禹贡》篇中,对“土”字也作了解释,“二”像地之上,地之中,“丨”物出之形也,即构成土字中的“二”,其指表土,其下指底土,“丨”是植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分,这是我国人民对土壤所作最早的科学解释。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的,但是由于温度、水分、地形、生物等成土过程的条件不同,造就了五彩斑斓的土壤,其肥力特征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在《尚书·禹贡》中也有记载,其概述了九州土壤的地理分布与肥力等级等特征,反映了土壤分类的萌芽,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壤专门论著。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与提升农耕文明。农耕文化中的“顺天应时因地依人”和“天人合一”很好地阐释了人们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例如,中国水稻栽培已经有万年历史,培育了特殊的固碳土壤——水稻土,形成了灿烂的稻作文化,如稻鱼(鸭、虾、蟹)共生、稻作梯田与稻旱轮作,以及秸秆养畜-畜粪肥田-土地生产的闭合循环农业管理模式,这些循环利用和低碳理念与实践对于当今碳中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3]。
当今,中华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自身价值的合法性危机与承载主体后继乏人的困境[4]。高校是传承文化的圣地,高校思政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讲授土壤的概念、土壤质量等时,巧妙地融入璀璨的农耕文化,唤醒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记忆,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意识,为我国乡村振兴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储备军。
(三) 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全球视野包括4个维度,即熟悉本国历史与传统,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国际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当前,全球面临着粮食安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退化、全球变化和灾害频发等重大挑战,这些问题均与土壤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密切相关。如何协调发挥土壤的生产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生态工程建设支撑功能和全球变化缓解功能,成为现代土壤学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重要任务[5]。虽然全球土壤环境问题具有一些共性,但各国在地理环境、生物环境、社会文化、管理政策和科学基础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在环境土壤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介绍国际上环境土壤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更要强调中国面临重大土壤学问题,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培养学生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土壤环境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土壤碳循环研究在全球的兴起,法国率先提出了“千分之四”计划,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土壤固碳,并且已经得到了多方支持。在讲授土壤碳循环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土壤管理方法,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自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甲烷和化肥施用产生的氧化亚氮)和提高土壤固碳(增加土壤有机质)能力。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以“千分之四”计划为代表的土壤固碳相关的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土壤固碳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政策研究,并将土壤固碳作为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6]。因此,以土壤固碳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成果和我国在农田固碳减排方面的举措与成效为案例载体,引导学生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承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