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三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作者: 张剑锋 刘媛

“四维三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构建0

摘  要:在课程思政全员育人背景下,充分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的内核和特质,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师资培育、教学优化以及考核改革四个维度中;同时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级教学中,以课程思政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平台,将“四维”体系与“三级”教学相结合,构建“四维三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维三级体系;体系问题;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181-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based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the co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are fully explored and refined,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normal training, instruction optimization and assessment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three levels of pre-class, in-class and after-class teaching, taking curriculum-based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as the center, task-based teaching as the basis, and blended teaching mode as the platform, the "four-dimensional" system is combined with the "three-level" teaching to construct the "four-dimensional and three-level" curriculum-based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in college English , which can give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th fresh vitalit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tself, and realize the resonance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ing.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based political and virtuous awareness; four-dimensional and three-level system; system problem; implementation path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大学英语作为普通本科高校受众最广、授课时间最长的核心通识课程,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2]。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挖掘、提炼思政元素,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内容,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使大学英语真正成为一门培根铸魂的基础课。

一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  树牢理想信念,提升教学水平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要结合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在传授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形成浓厚的国家意识,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通过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可以提升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水平,赋予语言类课程更多的时代内涵[3]。

(二)  增强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

外语教学的背后是外国的文化以及很多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4]。近年来,西方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逐渐加剧,因此,我们需要有效、系统地介绍母语文化,例如“仁”与“人”的本质,“大同”思想,积极探索“自然”的精神,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推进文化创新,才能全面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因此,突显大学英语的人文属性,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技能,讲述中国故事,使之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从而促进中华文明的对外输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三)  践行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引导、帮助学生养德育行,成为有大爱、大德和大情怀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追求的终极目标[5]。大学英语课程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文素养培育,将道德培养、价值引领和语言知识传播协调融合。通过弘扬真、善、美的短文、故事,教育学生自觉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道德伦理,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研讨,课程思政的主导思想在外语教师中已经深入人心,并能够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但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状况看,依然存在着“贴标签”“两张皮”的问题[6]。

(一)  教材缺乏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当前,我国使用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大都是基于语言知识点进行编写,主要侧重语言知识的讲授与传播[7]。同时,因为语言原因,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基本选用英美的出版物,主要围绕西方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和道德理念等,缺乏涵盖中华文明的内容和素材。中华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失语以及思政元素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学生缺乏中国文明的英语表达能力,无法或很难用英语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从而实现不了“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教学目标,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  教师母语文化储备欠缺

由于自身原因,部分教师的母语文化储备不足,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对培养学生中国文化传播力的认识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重心偏移,片面强调英语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不了解、不清晰、不自信,从而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或失败。

(三)  思政元素育人功能弱化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工具,轻人文”现象。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是为了让全世界听到更多、更真实的中国声音[8]。大多数教师依旧是将听、说、读、写、译这些基础的语言技能培训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在强调语言形式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思辨性,对课文的文化背景、教育内涵等未加深入探讨[9]。课程教学模式的失衡、课程设计的僵化,导致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弱化。

(四)  考核机制陈旧

在现有考核机制下,主要围绕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书面形式的评估,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性评价。一方面,教师无暇顾及课程思政元素的嵌入,另一方面,学生也不重视母语文化的习得。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机制相对陈旧,无法有效反映课程改革绩效,也很难评估思政元素的育人教育成效,从而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建议和依据。

三  “四维三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

针对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存在的问题,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平台,构建“四维三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如图1所示。

(一)  四维平台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应该融合在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模式优化及课程考核改革四个维度中,这样既能赋予思政元素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的内涵,真正实现语言知识学习与道德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1  完善教材体系,多维度融入思政元素

高校本科生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撰写的阅读材料为主,大多缺乏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现有教材的文章和资料,挖掘、凝练思政元素,以教辅阅读材料的形式增加、补充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通过对比向学生介绍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既能注重外语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又能训练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进行各种场景的交际,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完成课程思政要求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2  加强师资培训,师生共同提升人文素养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人和推动者,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必须要以新标准要求自己,有效提升人文素养。一方面,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通过讲座、研讨、磨课和工作坊等方式,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强化育人职责;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在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传统习俗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母语文化素养的学习,培养对中、西两类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才能创新性地将中华文明、中国道路等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推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

3  优化教学模式,系统讲授与碎片植入相融合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将思政元素系统化设计,同时以碎片化植入,实现全局与局部、工具与价值、抽象与具体的融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在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撰写、课件设计、课堂讲授、研究讨论、课后作业和答疑解惑等各环节。系统化的设计可以确保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以及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博大精深的授课内容。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通过思政元素的碎片化植入,产生浸入式功效,使全局化的育人设计落地,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思政育人的环境氛围。

4  改革考核机制,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从教学实际出发,多维度、多层次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使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程度得到充分体现。在结果性评价中,适量增加能体现中国文化内容和跨文化语用能力的考查,既要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也要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在形成性评价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英语交际和运用能力的发展,还要注重思想品德、价值观等涉及思政元素的影响,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等方式,使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客观,巩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