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大学生人文胜任力提升的方法

作者: 杨柠溪 刘智博 张泽 杜世欣 张妍 蔡丽 孔德生

摘  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高校学生积极心理、职业道德等人文胜任力的重要途径。该文剖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问题,并以面向“三海一核”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探讨在课程中利用案例教学法、叙事教育、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影视欣赏的运用提升学生人文胜任力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人文胜任力;“三海一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001-04

Abstract: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humanistic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akes the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hipping industry, naval equipment, ocean exploration and nuclear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ir humanistic compet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using case teaching method, narrative educati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appreciation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 teaching metho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humanistic competence;  shipping industry, naval equipment, ocean exploration and nuclear application

人文胜任力指的是将同理心、助人精神、积极心理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的理念、意识融入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转化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本科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三海一核”专业指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4个领域的相关专业。这些专业与国防事业密切相关,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身心健康、专业技术、人文素养的要求。

根据笔者经验及相关既往文献,该群体学生往往出现以下具体问题:①学习压力大。据相关调查,在某种程度上,理工类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于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1]。这类专业工程实践课较多,通过高考以理论考试为主的选拔方式进入大学后,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胜任实践要求,进而产生学习压力及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情绪等。②人文修养阙如。一方面,这类学生高中时学习理科,很多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一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的积淀与自身人文素质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当代的学生普遍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对他人关怀的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职业敬畏、修养等方面也存在较多提升空间。③社交能力差。学生每周需花大量的时间完成课程外的工程实践,学生主要面对机械、机房,人际交往的时间少,因而不善于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理工科类院校男女比例相差较大,导致学生的正常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些班级甚至只有1到2位女学生,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无法正常面对异性,与异性沟通困难,甚至产生情感问题。因此,在这类学生中讲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人文通识课是必要且重要的,有助于整体上提升其人文胜任力和身心健康水平。本文简要总结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并探讨在面向“三海一核”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利用案例教学法、叙事教育、影视欣赏的运用等方法,全面提升学生人文胜任力。

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

(一)  课程缺乏针对性

学校往往采取大规模授课且更加关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已然固化,针对性欠缺。然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倾斜的方向并不相同,而学校设计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需求。例如,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与平时学业繁重,学习与情感生活无法平衡,人际交往受限等相关,而文史类学生的心理困惑往往涉及就业困难,对于现实压力的困扰。而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针对性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二)  教学方式传统化,缺乏实践活动

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理论性内容偏多过于枯燥,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状况脱轨,使得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领悟课堂理论学习的内容也无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使得教师教学效果较差。

(三)  考核内容长期固定,方式单一

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采用试卷考核或撰写结课作业的方式进行,学生迫于选课学分的压力,专注于任务完成,本身学习热情不高,无法领悟课程内容的精髓,这与课程开设初衷相悖。

(四)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资源较少

心理健康教育类教师人数在高校中占有少量岗位,且作为公共课,对教师准入的要求低于教学科研岗教师。然而,该门课的教学范围往往覆盖全校学生,仅有的几位教师不得不采用大规模授课,在某种程度上,这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浮于表面,在深层意义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

二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人文胜任力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开展教学的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学生借此掌握理论知识和将理论践行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3]。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自1870年首创,已经传承了一个多世纪。最初,哈佛大学法学院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法庭审理的案件为例,在学生中开展法学教育;哈佛大学医学院运用临床病例和临床会议的案例进行医学教育,推进传统的医学教学进步[3]。1921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始施行案例教学,并建立专门的商业研究处,开展案例的研发工作,不断积累完善,案例教学从哈佛大学推广到了全球,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此后,案例教学法在各国的多个学科领域均有运用,获得了一致好评[5-6]。在心理学教育中,该方法亦被广泛应用[7-8]。

当前,在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有一些高校采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学者对该方法的运用进行了思考与探讨,这些经验为在面向“三海一核”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提供了方向。例如,何雯[9]认为案例教学法包括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堂实施2部分。前者涵盖敲定案例类型、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有代表性的案例、设计与组织教学、建立讨论小组和熟悉教学案例5部分, 后者涵盖展示教学案例,探讨疑难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及其实施、总结、评价和反馈4个阶段。在本次课程设计中,也可以参照该流程实施。刘郁[10]提出要重视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真实性和时代性,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强调在选择案例时要严谨对待。当前的学生所处的年代与本身的个性特征与其他年代有所区别,而对于国防事业,对于从业者强化初心、坚守科学信仰的信念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在案例选择中,要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案例,结合当前实际,进行教学。王强[11]认为案例教学主要有3个环节:理论导入渗透、体验知识再现、理论与实际结合。鉴于面向“三海一核”专业的学生的特性,教学活动中应选择与其实际结合的案例,并选择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放松中学习。研究亦证实了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如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交互性、学生总体满意度、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12-13]。既往研究亦指出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案例的选择,以及教师在课堂恰当精准地总结,在案例分析之后准确及时地点拨等[14]。针对面向“三海一核”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运用一些军工行业优秀典型人物的案例,激发其道德感、职业价值观与奉献精神。也可选择一些在当前学习和日后工作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教会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提升抗逆力。

(二)  叙事教育

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文化心理学的基础上阐明教育的文化观,认为叙事教育法应成为教学方式,叙事是文化的“流通币”,故事帮助主体产生叙事认知,这是理解他人、建构自我的方式[15]。既往研究也证实了叙事教育的积极效果[16]。因此,叙事教育可用于大学生共情能力等人文胜任力的提升。

叙事教育指的是将叙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媒介,将理论、理念等通过叙事的方式传播给学生,相比于理论教育,叙事教育将理论的教学在故事述说与分析中进行。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理论课中,组织学生学习叙事、叙事疗法、心理咨询的概念与理论基础,观看影视作品,阅读书籍文献,使学生对叙事具备基本的认知,并掌握与他人叙事、理解他人叙事的基本方法。在实践方面,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叙事实践与反思,该环节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如组织面向“三海一核”专业的学生帮扶弱势群体、探访养老院和孤儿院等。特别是组织学生为退休的“老军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学习其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等优秀心理品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理解、接纳他人并给予帮助,进而提升道德感、奉献精神与共情能力。在实践中倡导学生以友善、尊重的姿态面对他人,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他人,通过此类过程收获人际交往的正向反馈,从而逐步习得共情的技巧与方法,以及践行理解与关怀他人、社会融合等理念,提升人文胜任力。这些人文素质与能力对于其日后从事船、海等国防相关行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些行业的工作往往需要紧密的团队合作与高度的奉献精神,而这些意识与精神的塑造可以在叙事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重在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具体情境中的体验过程[17],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课程的重点在于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经验,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成长。如前所述,一些面向“三海一核”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存在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问题,课程可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体验式教学,帮助具有此类困扰的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体验式教学可按下述方法进行:首先,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讲述相关理论及转换学生们害怕社交的认知思维,使学生们认识到与陌生人社交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教述一些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及其注意事项。其次,如果是第一次授课,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使得学生相互主动认识。例如,一个班级的学生30人分成2组,每组15人,大家均为不熟悉的关系,2组分别围绕成一个圈开始以做游戏的方式介绍自己及认识他人。以1组为例,每个人先各自介绍一次自己名字后,从第一个人开始说“我是A”,第二个人则接着说“我是A旁边的B”,第三个人则接着说“我是A旁边的B旁边的C”,依次说完直到最后一个人(ABC等均为学生自己的真名)。第二轮则再在每一个人前面加一个形容词,此形容词不能重复,由下一个学生形容上一个学生,例如第二个学生则要说“我是温柔的A旁边的B”,以此方式再继续下去。2组学生以最后的速度及精准度作为获胜的依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