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 周政华 龙菲 刘宇丹 吴汉奇 朱陶 高晓凤

摘  要: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且服务南充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根据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将红色文化、丝绸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南充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微课(微视频)、课堂讲授、主题活动实践和测试题中,对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预防医学;课程思政;丝绸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070-04

Abstract: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serve the propaganda and promotion of Nanchong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pecial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s, the Nanchong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cluding red culture, silk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ecological culture, and the diet culture, i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micro-course online video, lectures, theme activities, and tes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Keywords: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prevention medic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silk culture; red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diet culture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课程思政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新时代特征,并做到隐性教育、润物无声[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部分学者探索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例如,钟卓良[3]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改革中;马海丽[4]将地方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红旗渠精神、工匠精神和扁担精神等融入课程思政中;徐浪静等[5]将有礼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中;曹一宁[6]、廖斌[7]探索将地方(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这些研究很有借鉴价值。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红色文化、丝绸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和饮食文化交融生辉,还有丰富的生态资源[8-10],可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但是,目前尚未见将南充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报道。

川北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被认定为2020年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专业课程中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为了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本文拟深入挖掘南充地方特色文化,将其有机融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达到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为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一  南充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千百年集体智慧的积累和传承。将地方特色文化植入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帮助学生认同文化内在价值。

(二)  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地方

地方特色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惯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院校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可以将其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为载体,服务南充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强化南充文化认同;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南充,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服务南充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南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地方特色文化可以丰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内容

我校地处南充,将南充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具有天然优势,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够让学生方便看到、听到、了解到、感受到并感悟到,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  南充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要点分析

(一)  红色文化

南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朱德、罗瑞卿、张澜及张思德等人的故居,有纪念馆、起义遗址、纪念碑和烈士陵园等,蕴含着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坚定信念和勇于奉献等革命精神,可融入课程思政中。

1  朱德的扁担

“朱德的扁担”讲述了当年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和红军指战员一起挑粮的故事,当时有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的教学中引入“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学习朱总司令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

2  顺泸起义

1926年12月,朱德、刘伯承在泸州、顺庆领导顺泸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力图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尝试,是牵制敌人进而配合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党在大革命时期争取改造旧军队的一个范例。顺泸起义遗址在南充现存两处:一处在果山公园内,起义部队在此召开了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刘伯承同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另一处是位于市西山风景区栖乐山景区内的顺庆起义南充保卫战总指挥部遗址[11]。在健康教育学课程中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到果山公园和栖乐山景区内做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到现场后自然会去参观顺泸起义遗址,受到革命前辈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坚定信念和勇于奉献等革命精神的熏陶。

3  张思德的事迹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时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了,时年29岁。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默默地奉献。在儿童少年卫生学课程的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的教学中讲述张思德的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8]。

4  人民教育家张澜

张澜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小学、中学和女校,对当时四川教育的革新起了先锋作用。他的教育思想:主张“思想学术自由”;主张教育平等,体现了他对人民大众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深切关怀,发扬优良传统精神,塑造合乎时代要求的新人格。在儿童少年卫生学课程教学中讲述人民教育家张澜的教育思想,并安排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南充市建华中学(南充三中)去做学校卫生调查。建华中学由张澜先生始建于1938年,学校位于南充市顺庆区核心城区,学校里面修建有张澜纪念馆。学生去建华中学做学校卫生实践调查,会去参观纪念馆,了解张澜先生作为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人民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光辉一生。

(二)  丝绸文化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2005年,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2009年,南充高坪区都京镇(2011年9月13日改设为都京街道办事处)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南充数千年养蚕制丝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丝绸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

1  蛋白质

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中蛋白质的教学中引入丝绸,同样是蛋白质,但利用价值不同;安排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蚕蛹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鼓励学生去调研南充蚕蛹的开发利用情况。

2  春蚕精神

春蚕是勤劳、敬业、智慧的象征,代表一种执着、坚贞、奉献的精神。养蚕人和缫丝纺织工人在工作中也同样发扬了春蚕精神。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中介绍春蚕精神;在公共卫生研究方法课程中指导学生设计课题、组织学生到缫丝纺织厂去调查缫丝纺织工人职业卫生,亲身体验南充人民养蚕制丝织布的劳动场景,展现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精神[12]。

3  都京丝绸产业园

近年来,南充围绕丝绸文化和丝绸产业建设有机融合,建设千年绸都第一坊、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嘉陵第一桑梓、绸都小镇、都京丝绸产业园,开发丝绸文化相关衍生产品,开放丝绸厂房、纺织机等历史实物供游客参观,游客可以体验园区观光火车、旧式厂区大食堂,观赏民俗歌谣、文艺演出等节目[13]。在流行病学课程中,模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确诊病例曾到过都京丝绸产业园和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学生分组去现场调查、采样、消毒。学生在现场实践中会了解南充丝绸文化的历史成就和发展,感受自然之美、传承之美、劳动之美和文化之美[14]。

(三)  传统文化

南充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 200多年,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南部皮影戏、川北皮影戏、川北剪纸和阆中丝毯制作技艺等。

1  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南部皮影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灯戏发源于南充,流行于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和西充等地,是农村影响广大的地方戏曲,诞生于乡野,融入川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赞誉为:“莫道灯戏土,看后挺舒服。”著名剧目有《跳蹬》《抬缸》《张飞轶事》等[1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戏传承了最古老的木偶艺术,表情丰富,动作灵活,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代表剧目有《盗仙草》《玉莲花》等。对川北大木偶的保护和传承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价值。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部皮影戏起源于南部县原马王乡,其外形、表演、音乐都有很强的川北地方特色。川北皮影戏流行于以阆中为中心的广大川北地区,以加过工的黄牛皮雕镂成影偶,借助灯光由人操纵取影,在屏幕上表演戏剧故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健康教育学课程中,介绍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南部皮影戏,探讨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去请教戏剧团的老师,创作融入健康教育内容的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南部皮影戏剧目,用于健康教育宣传;同时也发展创新了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和南部皮影戏,具有时代特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