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作者: 朱成俊 黄力刚 王笛

智能制造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0

摘  要: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于优质专业群的建设,《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课程建设提出全新的要求,为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凭据。该文基于专业维度,研究有关职校的“岗课赛证”融通的基础及理论,同时分析智能制造专业关键岗位的能力需求,为智能制造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岗课赛证;课程体系构建;现实基础;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074-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specialty groups. The develop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give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groups.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dimens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s and theory of post course match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analyzes the capacity requirements of key posts i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providing som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 course match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ost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reality basis;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强国战略,正推动着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智能制造专业技能人才的岗位构成及规格也发生了不少变化,相关企业在员工素养方面有了更高标准,智能制造专业所需人才必须具备跨界与复合的特征,由此要求职业教育随之进行相关调整与变化,职业教育的重心应从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逐步转向对学生整体职业素质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要投入到优质专业群的建设中,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建立“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化课程体系。这是一项有助于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良好途径。

一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的学理逻辑

“岗课赛证”融通是对职业教育的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回溯”,对产业高速发展的重新适应。“岗”属于课程学习的要求,必须基于岗位要求来设计课程内容。“课”属于教改的关键,必须利用课改促进课堂创新。“赛”属于课程教学的高层次呈现。“证”属于课程学习的行业检测。“岗课赛证”融通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推进教学要求和岗位要求,以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之间的衔接。“岗课赛证”融通的学理逻辑,就是依托于产业学院来育人,立足于产业岗位要求,以产教相融中的“课”为融通核心来加以构建,使其变成实实在在的“金课”,贯彻“课证”及“课赛证”的融通,培育出高水平的实操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及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的现实基础

(一)  “岗课赛证”融通于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

“岗”是当代产业基于科技进步与市场需要的双重促进,从岗位的职业知识、能力标准与素质需求等多个方面反映到职业教育的“课”当中,展示在课程的标准更新及内容重建,新兴的技术、材料、工艺实例,智慧型教室等课堂内容的改良性组合。行业“赛”项制订是展示科技进步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及服务的最新成效,“赛”项奖牌可以全面反映出参赛者在职业上的思想、技能及素质。“证”是“岗课赛证”融通在未来的依据,反映出最新的行业技能硬实力,由第三方根据行业技能要求考核通过后颁发,同时把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折算,转化成课程学分。

(二)  “岗课赛证”融通中间过程规范管理

“岗课赛证”融通,从“岗”出发,到“证”为止,“课”和“赛”如同支点,融通则是该支点上所筑起的纽带,借助融通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融通“纽带”才得以有条不紊地通畅。首先,利用“课证”融通质量确保管理机制对学生就业创业的促进。现阶段,职校学生的毕业方向主要是就业,基于合作企业的用工需求变化,把专业课程分成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三个课程模块。基于企业合作方的岗位需求变化,取得初、中、高技能等级或论证的证书,开展渐进式培育、个性化学习。其次,利用“产赛教融合”课堂促进“岗课赛证”融通。基于1+X证书机制,职业院校要按照“校内职业型实训、校外教学型实习、教学企业型管理、工作型学习”准则,打造X证书项目型教学与职业技能大赛统一化的生产化实训中心,学生实际生产中不仅能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还可以实现X证书考证目的,获得实训大赛所需技能,反映出教学、赛训、生产等过程的互接。

(三)  “岗课赛证”融通的标准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

在科技兴盛进步、产业调整转型的经济大环境下,数字经济已然变成了经济增长的核心,同时人工智能也逐渐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职业院校为达成产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标准需求,也开始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与完善,而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实现主要是借助于课程体系。运用于职业院校的极具代表性的有两类教学形式。其一是“课证”融通教学形式,基于其的融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质量结构。该结构主要表现在课标之中,与合作企业的培训认证标准体系相融,学生在工学相融当中对企业的技术技能需求有所了解。其二是“课赛证”融通教学形式,利用大赛来推动教学,“课赛证”融通标准与“产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相融。以赛为导向,在课程的要求及教学内容中引入技能大赛的比赛标准及内容,增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基于高职的三年人才培养机制,在大二、大三期间组织培训、选拔、重训、参赛,因此,大一期间则应该为参赛夯实赛项的知识基础。

三  智能制造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  展现了高职院校类型教育建设的特征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化改革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类型化的改革在教学中进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岗课衔接”注重于构建产业教育链的集约性融合发展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构建符合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等,展现出“针对市场的就业教育”的建设要求。“课赛融合”通过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在大赛的准备、训练及参赛等层面持续增强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使全体学生在团体竞赛中达成“实践能力教育”的要求。“课证互融”在整个行业的需求下,在培养专门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中引入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教学内容与X技能训练有机相融,培育目前产业发展需要的、具备多项技能的复合性、创造性人才。

(二)  满足了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需要

高职学生的能力满足是完成优质就业及不断发展的关键条件。由近五年数据可知,“全国高职学生毕业时学会的主要工作能力达成度由2016届的83%提高到2020届的86%”。由此说明高职学生拥有的素养能力与岗位标准已日渐匹配,逐步完成更好就业。不过,不可小觑的是同时存在“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两大难题,关键的原因就在于高职学生拥有的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难以获取业内企业的认可。智能制造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发展要求有机相融,借助技能大赛、技能等级证书使智能制造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职业素质更具复合性、规范性、公开性,让培育出的人才获得社会、业内企业在高职学生“输出”规格方面的一致认同,并在该认同中完成个人更好的职业发展及价值。

四  智能制造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基于就业导向,借助对智能制造企业的相关调研,在智能制造生产环节的逻辑顺序基础上,来梳理该专业的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在相关学习中加入工业机器人运维与应用编程等X证书内容,构建出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  创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围绕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培养,让课程内容适应岗位的工作需求,并与X证书等级及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相匹配,通过“平台+模块”,建立基础同享、重点分立、扩展互选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共享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由人文基本课程(包括国防教育、计算机应用等)与技术公共课程(包括金工实习、制图、CAD和电工电子等)组成。第二层是专业群中的五大专业核心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应用能力,各专业的教学都是独立进行的。由自动化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控制技术等)和PLC控制等课程组成,但各类专业之间存在的区别较大。第三层扩展互选由专业限选与任选课程组成,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可迁移创造力,确保其满足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  具体融合策略

“岗课赛证”融通是从“职业教育20条”与“提质培优”的要求入手,重构课程机制,促使智能制造专业课程和岗位需求相符,同时也和1+X职业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竞赛进行融合,细分职业岗位的代表性工作目标,发掘实现代表性工作目标的能力需求,根据知识点与能力点分解重组,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相融,完成专业课程和工作岗位相匹配。并应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加以重视,把1+X证书需要的考试点从浅到深地与课程教学相融,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满足感与能动性,完成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融。

1  课岗融通

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入手实现企业岗位的需求,因此要开展装备制造相关企业调研活动,代表性专业岗位工作目标进行解析,围绕代表性工作目标,创建学习氛围,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企业最新的技术、要求、技术与规范。表1为企业岗位与专业课程融通表。

2  课证融合

其指的是人才培养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相匹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加入职业认证培训项目,让“1+X”职业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互融。现阶段,智能制造专业群中的“1+X”证书项目包括“1+X”工业机器人的实施运维、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应用编程、系统集成及“1+X”工业网络的操作运维等,表2为证书与课程列表。

3  课赛融合

为处理好技能大赛并未使多数学生受益的问题,智能制造专业应对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资源进行碎片性、项目性的优化,依托于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如在某些课程内容中加入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先进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比赛内容,完成“课赛融通”。表3是技能比赛与课程列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