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作者: 王淑雯

摘  要:该研究讨论“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出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的教育观、“培养什么人”的课程观、“怎样培养人”的教学观——以价值观引领教学,秉承宏观政策统摄、中观课程开发、微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有机协调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设计原则;实践路径;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193-0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ought of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such model should focus on three core concepts-for whom are to be cultivated (educational concept), who are to be cultivated (course concept)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m (teaching concept), with value system education as guidance. While implementing, we should keep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at three levels, that is, to adhere to the national policies at the macro level, to develop the course at the middle level, and to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micro level. Thus, the basic goal of fostering students' virtue theory education could be achieved by coordin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teaching and implicit one.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College English; design principles; implementation;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要务,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将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诠释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顺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价值塑造、语言知识传授与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

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就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了大讨论,并逐渐厘清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内涵、方法和实施路径。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宏观思辨讨论和微观实践探讨。在宏观层面的思辨性探讨领域,一些学者纷纷撰文讨论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教材编写、路径框架、教学评价、教师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在微观实践层面,一些学者探讨了外语教学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法、教学设计等,涉及专业领域的翻译教学、语言学、英美文学和交际英语,以及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

概而言之,学界对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不断明晰深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思政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融合度较低,教师在融入思政内容时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思政元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欠缺,常常是将自己提炼出的思政元素直接灌输给学生。本文结合所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该教材是教育部推荐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使用范围较广),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二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大学英语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受众广、学时长、影响大。这时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外语教育涉及中西文化的交融,由于中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别,可能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模糊认识,有的甚至迷失方向[2]。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的教育观、“培养什么人”的课程观、“怎样培养人”的教学观——以价值观引领教学,秉承宏观政策统摄、中观课程开发、微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坚持一体性、目标性、层次性、渐进性、系统性和浸润性的设计原则,有机协调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  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国家政策为宏观统摄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明晰了“为谁培养人”的教育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3]指出,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只不过是教学的技术。后现代课程观也认为知识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知识类型和意识形态,因而,任何知识都具有价值属性。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言的社会本质属性观,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话语都具有价值取向,表达或隐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可以从思政的角度来考察[4]。李润洲[5]指出,知识的层级结构包括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方法学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其中价值性知识是内核,学科知识是在价值观念引领下,运用某些研究方法、思想和思维,最终习得某种事实或概念性知识。大学英语的知识层级结构的内核同样是价值性知识,语言教育教学是用批判性思维探究语言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体现语言教育的价值意义,充分发挥语言的社会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  坚持多元课程论,以课程开发为中观设计

“课程”的英语术语是curriculum,其词根源于拉丁语currere,一个意思是名词性的“跑道”(race-course),隐喻为学习进程,或者是教与学所要遵循的规范,体现了课程的既定性、先验性、目标性和静态性;另一个意思是动词性的“在跑道上奔跑”(run),隐喻了教与学的解构建构,体现了课程的动态性、变化性、过程性。后现代课程观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动态变化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开发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6],语言教学是师生合作参与的社会文化建构过程[7]。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中的“跑道”,而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建好了的“跑道”。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都需呈现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系统性、连续性、逻辑性等多元特征,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第一,教学目标对于落实“怎样培养人”的教学观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大学英语的宏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1]。该目标将思政育人、科学育人、专业育人融为一体,是显性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和高阶思维目标)和隐性目标(聚焦情感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与知识层级结构相对应。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可秉承全局性、阶段性、个体性的设计原则,根据年级、教材、单元和课次等不断细化,以《纲要》为引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导向、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参照及以校本特色和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分散聚焦课程的思政要点(如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中外对比、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判断、诚信友善、国家安全和创新求索等),逐步实现英语课程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

第二,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依托,兼顾开发课程内容(聚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思政内容(聚焦价值塑造)。其中,知识领域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概念性知识体系为出发点,重视词汇、语法、语篇和交际策略等语言层面的教学,强调语言教学的渐进性、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可理解性双向输入,加深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帮助学生完善语言知识的认知体系;能力领域是课程开发的重点,建立在知识领域基础之上,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义语用、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际等多种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输出完成知识体系的内化,学以致用;价值维度是课程开发的核心,聚焦课程内容中隐含的文化属性和思政要素,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认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显隐双线相辅相成,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第三,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的核心环节。师生作为课程生成和建构的主体,一起参与、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其焦点是培养学生自构和重构知识的能力。师生共同营造探究式的知识体验氛围,通过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共商课程设计,一起挖掘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教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引导、诱导、疏导和检查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协作、展示讨论等实践活动,激活原有知识,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主动完成层级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善[8]。评价应从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掌握、综合、简单应用转移到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和批判,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智能技术,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共生评价体系,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一体。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平台智能评价(如U校园、批改网、问卷星等)和人工互动评价(如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为学生建构学习档案袋,记录其个体成长历程,并为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学习测评、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和以评为学,使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大学英语课程开发聚焦“培养什么人”,综合运用后现代课程观,动态理解课程,强调师生合作、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合理定位知识价值和教学目标,实施多元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充分发挥语言课程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  混合线上线下资源,以教学活动为微观起点

教学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育人活动。“为谁培养人”的教育观及“培养什么人”的课程观最终要通过“怎样培养人”的教学观得以实施。教学活动是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微观起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丰富了语言教育资源,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实现“三全育人”构建了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