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信息噪音”挑战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举措
作者: 刘非摘 要:互联网技术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也产生大量附加在互联网传达信息上偏离期望值且干扰信息正常传播、减弱信息传递效果的“信息噪音”。这种“信息噪音”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话语权,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力,消解高校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全国高校必须警惕和防范“信息噪音”的干扰,通过夯实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进网络精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互联网立法,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及建设信息数据管理中心等举措,将“信息噪音”排除、隔离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之外,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噪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观;应对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189-05
Abstract: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duces a large number of additional on the Internet to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deviating from the expected value and interfere with the normal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weakens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noise". This "information noise" challenges the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akens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undermines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guard against the interference of "information noise" by consolidat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ideolog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the Internet, strengthening Internet legislation, cultivating and upgrading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data management center. The "information noise" should be excluded and isolated from the teaching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ertinacity, purpo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nois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values; countermeasures
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化在促进教育现代化、革新教育理念的同时,“信息噪音”也应运而生。这种“信息噪音”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剑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时空、话语权及影响力等,使得弘扬和传播主旋律声音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受到“信息噪音”的侵蚀。如何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剔除“信息噪音”侵扰,夯实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及话语权,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 “信息噪音”的内涵及特征
“信息噪音”滥觞于自然科学领域,在通信科学领域,“噪音”被认为是信息的丢失[2]、信息的夹杂[3]、信息的失真[2];在互联网技术领域,“信息噪音”被认为是一种低端劣质的数据资源[4];在社会科学领域,噪音被认为是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所有非信息源本意传达却附加在传达信息上的一切东西”[5]。在新时代语境下,“信息噪音”逐渐被人文社会科学借鉴并使用,而相关学者也围绕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从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路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等方面着手研究。置于“信息噪音”环境下,有学者提出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正面临着网络流行语[6]、历史虚无主义及新自由主义思潮冲击[7]等现实问题。
基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总结,本文将“信息噪音”归纳为所有通过互联网媒介传播的违背社会主流意识且扰乱信息正常传播的冗杂信息,其特征如下。
第一,“信息噪音”载体的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流量消费”无形中为“信息噪音”的传播提供了诸多渠道和平台,尤其是引领时尚、追求个性且思想单纯的高校学生更是“信息噪音”的消费主体。除了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外,QQ、微信、微博、播客、快手和抖音等新型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8]。互联网媒体是集图、文、声、像和动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播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开放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媒介的优势,促成了互联网传播载体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二,“信息噪音”传播的隐匿性。社会信息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拓宽了教学场域,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汲取、传输以及师生的互动,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但互联网的自主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得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无形中为捏造事实、散布虚假信息等非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契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前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校内宽带及WiFi尚未全部覆盖,使得个别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网络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网络信息管理部门不能实时掌握学生上网实际情况、及时屏蔽或删除错误言论。事实上,这些因素都是“信息噪音”传播隐匿性的沃土,同时也是消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关人”效应的过程。
第三,“信息噪音”内容的冗杂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的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无效信息(“信息噪音”)占比非常高,比如计算机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编程中出现的数据输入错误和非结构化数据造假均是“信息噪音”生成的主要渠道。又如利用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节点,有针对性地传播与爱情有关的色情淫秽音频影视作品等无效信息,这都可以纳入“信息噪音”表现的范畴。如何有效监管互联网信息数据库,如何甄别无效信息中的属性和类别,如何防患于未然等,这些都是社会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难点。
第四,“信息噪音”受众的自主多元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网民高达10.32亿,其中,10~19岁和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3.3%和17.3%[9],两者相加约占全国网民总规模的三分之一。进言之,出生于千禧年或于千禧年读大学的学生是自主自愿自发地浏览互联网信息,潜移默化地接纳网络信息,因此,在缺乏正确辨识力的情况下,极易受到互联网中“信息噪音”的影响。
二 “信息噪音”带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挑战
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比,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更加立体和饱满,但其传播媒介的可控性却无法与传统教学相比拟。基于互联网自身特征、传播载体的复杂多变性及互联网信息零门槛等原因,使得网民们的声音日渐活跃,纷至沓来的“信息噪音”也愈多,这些噪音消解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着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 “沉默螺旋”的打破——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话语权
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0]在《传播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沉默的螺旋》的学术论文。该文明确指出,“沉默的螺旋”就是“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隐匿性与便捷性确实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话语表达平台与交流方式,使得每个人在遵守相关法律的前提下都可以自主地进行话语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思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话语权威,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不论在教学内容、答疑解惑还是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但互联网的隐匿性和冗杂性却剑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和单向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及其知识获取的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使得“信息噪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场域、表达方式、传播内容等话语构成了严重挑战。就传播场域而言,除了课堂这个主渠道外,互联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诸如腾讯会议、微信、钉钉等线上教学平台的同时,也为“信息噪音”埋下同这些线上教学平台抢占时间和空间的隐患,此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的有效管理构成了挑战。就表达方式而言,与网络流行语相比,抽象严谨的思政话语表达略显晦涩难懂,且表达主体也逐步由灌输式的教师主导转为以师生“双主体”互动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受教育者对教师授课的语言表达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用受教育者喜欢的语言风格和授课方式铸牢思政课的话语表达权、增强思政课的话语亲和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话语场域与表达方式叠加效应的催生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话语内容也受到挑战,除教材中的内容、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等外,个人私事也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畴,这其中充斥着大量的非主流话语,质疑、污蔑、反对的声音滋扰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流声音,导致学生处于“信息噪音”的生态之中。
(二) “信息茧房”的加固——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力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在即时通信社交软件中所关注的信息资源呈现出高度的同构化倾向。以最受学生青睐的即时通信社交软件微信来说,他们时刻点赞“朋友圈”、翻阅微信中的“看一看”,这看似拥有海量的信息,但推送的基本上是日常所关注的及按照智能计算所推荐的那部分信息,这还不包括其他的软件所推送的资源。换言之,高校学生“更沉溺于自己喜好的东西”,而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把这种现象描述为“信息茧房”,即“人们只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11],这使他们沉浸在“信息茧房”之中并被持久锁定,逐渐开始排斥其他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