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
作者: 侯宇戡 张开富 程晖
摘 要: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一直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该文开展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阐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分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专业实验课程的思政建设策略,旨在推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以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某教学片断为例开展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对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飞行器制造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difficult to be absorbed by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in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al courses for aircraft manufacturing major.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for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al courses in aircraft manufacturing major consider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 the objectives and tasks are analyzed, based on which the faced problems are clarified. Second, the reform strategy for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resented, which promot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last, a teaching frag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the aircraft manufacturing major i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is presented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the aircraft manufacturing major i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ircraft manufacturing; experiment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上海市各高校首先推行了“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针对性举措,形成了一套有价值、推广性强的改革经验[1],积极推动了全国各地高校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2]。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各高校正不断地探索、改革、推进和纵向发展,力争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国作为航空航天大国,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承担着“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光荣任务,而实验教学作为整个高等教育创新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品格、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开展飞行器制造工程(以下简称“飞制”)专业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引领未来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时代使命。
一 飞制专业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手脑并用、研究探索、综合设计和多元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加有利于突出知、情、意、能的高级复合作用,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4]。根据飞制专业实验课程特点,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主题,贯彻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相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在理解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的同时,感悟制造强国的责任,庚续航空工业发展中先辈们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爱国敬业的信念[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飞制专业实验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三个“培养”开展教学,即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培养专业人才的家国情怀,并将其贯穿于飞制专业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从奋斗历史、榜样人物、国际形势等方面,引入思政元素并进行解析,推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飞制专业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者一类特定的教育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专业学科课程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重在发挥各门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协同效应[6]。六十多年来,中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记载了无数科技工作者“为国铸重器”的奋斗史,尽管其中蕴含了不计其数的思政教学元素,然而目前飞制专业实验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育载体种类少
目前飞制专业实验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依托载体较少,载体形式与教学内容匹配程度不高,兼容性不强。授课教师多选择口述讲授的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采用载体对学生吸引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即使部分课程已经开始尝试多媒体教学工具等,但是相关载体应用特色不明显,形式单一化、内容平淡化,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发挥[7]。
(二) 文化资源不充足
目前飞制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仍存在对思政教育认识不够、文化资源不充足的情况,导致课堂氛围、人文价值不高,学生无法充分汲取专业特色的思政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推进,而且制约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发挥。
(三) 应用体系不完善
目前飞制专业实验课程课时长、内容多,课程教学实践对学生价值观念树立与人生发展规划具有较大影响。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忽视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的塑造与素质的培养。即使部分课程教学融入了思政元素,其思政元素的应用路径也不够连贯,难以形成体系,不利于改善专业实验课程的工具属性,难以发挥专业实验课程中思政教育对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三 飞制专业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在飞制专业实验课程的思政建设中,应充分挖掘相关思政教育元素,发挥专业实验课程中蕴含的教育功能,同步带动思政教育的落实,实现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 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载体
课程思政教育载体是教学目标、原则与内容的承载,也是教育双方的中介和桥梁,能够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因此,立足新媒体时代,应发掘多元课程思政教育载体,为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融合提供支持。
1 新媒体载体
在发掘飞制专业实验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依据全员参加、形式多样、方便可行的原则,以“为国铸重器”为核心,搜集、剪辑、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学习,与专业教学同步进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挖掘已有飞制专业文化亮点,组织系列主题活动(例如讲述一段航空专业发展故事,介绍一位航空先辈的优秀事迹,录制一段微视频等),激发学生利用行动感知、体验专业文化,调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8]。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通专家连线,开设主题讲座,针对性讲述“为国铸重器”的精神内涵与实践应用,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知识技能中弘扬、传承优秀专业文化,提升思政教育在飞制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效。
2 情景式载体
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质量,可引入形式新颖的情景式教育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融合思政元素、教学内容、行业热点,鼓励学生自行编写、拍摄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科普文章、短视频等,增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综合应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汇总先进经验,形成良性循环,继续挖掘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兴趣点。
3 拓展式载体
受专业课程学时、内容、计划等影响,课堂教育具有一定局限性,恐难达到课程思政的理想效果,因此需要重视课堂思政教育成果巩固,拓展教育空间,延续教育效果。应充分发挥“微课堂”的作用,将“课内思政”引向“课外思政”,利用业余时间,围绕思政主题,课后“微课堂”继续交流沟通。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例如主题演讲、话题辩论、移动课堂等形式,让学生谈感受、写体会、辩是非、对比找差距,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让课程思政更有实效。
(二) 挖掘专业优质文化资源
专业优质文化资源是一种珍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丰富且特色的素材支持,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依据特色鲜明的原则,结合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挖掘专业优质文化资源。
1 发掘优秀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儿女在祖国建设发展中创造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航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和女排精神等,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实践中,凝练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反映。通过将时代精神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堂,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围绕我国航空工业从初期基础薄弱到当前跻身于世界航空大国之列的过程,发掘中国航空人锲而不舍的航空精神等,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2 发掘大国工匠精神
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应将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主要发掘者,开展多元化师生互动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发掘专业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内外政治形势中蕴含的大国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启发学生从大国工匠精神认同层面学习思政知识、开展专业实践[9]。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飞行器制造行业发展的背景以及未来趋势,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领域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形成以大国工匠精神为主导的专业精神故事案例库,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充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