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专业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作者: 孙继兵 尹宗毅 杜安
摘 要:分析大型专业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路径。通过重塑思政融入的课程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找准育人的维度与角度;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素材库与案例库,实现教师先思政,统一课程融合点与教师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新型育人观;再让教师基于OBE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精准课程思政,实现学生快乐思政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思政目标,同时提出一种思政考核方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大型专业基础课程;关键问题;解决路径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key problem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large-scal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the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By reshap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clarifying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focu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dimensions and angles of education a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 database and case database, teachers can be first educat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n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ints and teachers' thoughts are unified, guiding the teachers to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education. Then, teachers can innovat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OBE concept, accurately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and finally,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 of students' happ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s realized. At the same time, a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essment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large-scal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key problem; solution path
课程思政旨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及全课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新的育人理念与价值的培育和输出[1]。理念践行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全员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保障。要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需要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养六个方面下功夫[2]。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3],是把实事求是的精神与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丰富内容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目前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教师思想上对课程思政不重视,过分划界与封闭了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科、专业、课程价值和意义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形成思政与专业两张皮现象,甚至有“思政教育只是附加任务”的错误观念[4],而实际上需要将思政交叉融合引入专业体系,超越特定学科的价值观;②思政教学内容素材少,针对性弱。课程思政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自身掌握的思政素材往往不足,造成思政教育随意性大,针对性弱;③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交叉融合性差,无法形成“道术相容”的课堂生态,无法精准实施。特别地,在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一些选课学生人数多与授课教师多的大型专业基础课程,比如河北工业大学为机械学院所有专业、化工学院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课程,共有授课教师10余人,同一年级学生近800人,如何在48学时的授课内容中实现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还存在其他难点,比如,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④授课教师多,思政思想与内容不统一。这就需要全面理解各学科专业及课程的内在价值、教学的互动性特质及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抓住关键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从而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因此,本论文提出要以大型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中反映出来的关键问题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活跃要素,全面挖掘思政素材,精心设计融合点,完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贯通全教学过程。实现此目标的路径就是要通过建立课程思政全教学过程案例库,让所有任课教师轻松课程思政、让学生快乐思政,解决大型专业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问题。
一 结合学校定位,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找准育人的维度与角度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首先必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在所有授课教师中形成共识,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水平。以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为例,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设计类各专业的学科与专业基础课,是选择材料及制定热加工工艺的重要依据,本质内容是材料与机械制备全过程的缩影,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全覆盖。因此,课程可以从所涉及到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充分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在明确了表1的课程目标后,就邀请所有授课教师反复研讨,建立统一的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找准育人的维度与角度,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我们构建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党、爱国、爱专业为主线,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观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与价值认同。
3)塑造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发扬研究精神,培养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学生迎难而上、有担当,以刻苦学习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磨炼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品质,建立直面压力、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做好阶段性学习目标的科学制定,培养学生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养成按时上课、坚持自习、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克服学生的自负与惰性、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以专业使命感,实现科技报国目标。
4)融入哲学思想。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万变不离其宗”,自然科学中蕴含着许多哲学,如:材料强度越高,韧性越差,而细晶强化不是,逐渐建立良好的辩证思维。
5)融入中华元素,培养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结合专业发展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历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6)提高职业素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建立专业认同。把职业素养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
7)融合生态文明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授课内容融合,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正确评价资源消耗,理解专业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强专业使命感。
8)以材料行业与机械制造领域典型人物的励志故事作为切入点。以前沿技术引领,学习科学家楷模,体会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在这些人物上的集中体现,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 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思政素材库与案例库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重建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规范的思政素材库与案例库,方便教师共享资源,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与统一所有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同时需要构建供学生自学及雨课堂等教学平台使用的视频等资源库,解决教学时间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 加入课程思政元素后的新课程建设
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重理论、重实践,重工程能力培养,更重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在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课程内容的教学理念上,我们加强了“工学并举”的学校特色和“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重建融入思政元素的新课程。①重组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学课程内容,贯通材料与工艺间的衔接,实现机械零部件制造全流程教学。②以培养学生合理选材及制定工艺流程的工程能力为主,使学生学会依据技术条件、经济效益、环境等综合因素绿色选材,形成以“工程选材能力”“工艺优化能力”“严谨科学素质”并重的新教学理念。③以“化学周期表-材料-微观机理-热加工工艺-力学性能-机械零部件生产-机械制造”为主干线进行教学,强化“机械工程选材原则”与“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艺”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形成“工程选材与工艺流程制定全生产流程”的设计能力。④形成三条教学枝线,全贯通并与思政元素交叉融合。⑤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 深度挖掘与提炼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素材,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没有好的“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就可能失去“灵魂”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产生割裂及冲突。我们将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课程总结提炼为三条枝线,如图1所示。①微观枝线:材料微观结构-相图-组织-机械性能-失效分析;②材料枝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新型材料-选材用材;③工艺枝线:铸造-锻压-焊接-胶接-热处理。因此,传统文化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辩证思维、前沿技术、科学家楷模、科技报国、专业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思政素材都可以融入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我们主要沿着三条枝线挖掘思政素材,构建思政案例库,建立起规范的资料库内容。同时选择一些典型的思政视频资源及融入思政内容的专业视频资源,将这些构建的思政案例、视频资源等导入雨课堂等教学平台方便推送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