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编电影的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建构

作者: 万永芳

摘  要:多模态教学理论为媒体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提供可行的路径。英美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多模态融合,不仅能够对原文本充分解构并重新建构新的文学解读,还可以通过意象化的视觉语言升华作品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搭设情境支架、明确课内指导、专题讨论思辨及转化实践评价等环节实现多模态意义的建构,能够强化并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文学素养,使得英美文学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又切实有效,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

关键字:多模态教学;英美文学;电影改编;模式构建;文本阅读

Abstract: Multimodal teaching theory provides a feasible path for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media era. The multimodal integration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and film adaptation can not only fully deconstruct the original text and reconstruct the new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sublimat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through the imagistic visual language. In teaching, setting situation support, directing in-class guidance, discussing thematic speculative and transforming practice evaluation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al meaning can strengthen and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level and literary literacy, make English literature course more vivid and effective, ultimately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and cognitive level.

Keywords: Multimodal teaching; English literature; film adaptation; pattern construction; text reading

信息时代新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催生多模态的超文本形式成为构建意义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单模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然无法适应时代。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兼具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加强思辨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的碎片化,使得传统的书本阅读方式向着后现代的声、光、影、像阅读方式发展,纯文本阅读的英美文学教学已经不适合新时代学生的学习模式。英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融合了听觉、视觉及多感觉的多模态特征,通过多媒体符号资源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感知模态和协同运作,能够相对降低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式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分析多模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多模态特色,设计并应用基于改编电影的英美文学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

一  多模态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Multimodality)”,顾名思义,多个模态的结合体,是一个目前在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出版以来,以这个词为特色的出版物标题的数量一直呈指数级增长,涉及的研究遍布各个学科领域。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研究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与外部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交互作用[1]。Kress[2]认为模态依据人体感官不同划分,使用单个通道感知信息进行互动为“单模态”,而使用两种或以上则为“多模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同符号模态被积极调动起来,形成意义构建的共同体。New London Group[3]认为读写能力本质上是多模态的,提出“多模态读写能力”(multiliteracy)的概念,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资源制造多种意义,通过体验、探究、合作、批判和创新等“设计教学”,调动和刺激学生的多感官感知,重构并拓展已有认知,最终获得新知识。

多模态教学实践为各类教学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行的路径,即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多个模态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体验,让其能够多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随之建立富含意义内涵的知识体系。国内外研究者近年来已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取得了不少成果,譬如,从教师教学方法层面研究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关系[4],从学生学习方法层面研究大学生多模态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路径[5-6],以及从多模态课堂交互活动层面研究具身认知视域下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多模态交互机制[7]等等。然而,多模态理论应用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英美文学课程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在知网搜索到各类相关论文大约三十多篇,大多数流于浅表的构想,对于研究立体化建构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尚不多见[8]。

根据多模态理论,文学作品的构成模态是以单模态的文字符号重构多模态的语言信息,传达作品中人物、情节、主题等复杂内容。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为构建文学史框架和作品文本细读相结合,以线性的历时逻辑为基础,聚焦单一模态的语言文字,而忽视建构意义的图像、声音、颜色等多感官的多模态“非语言”符号。加之教学内容繁杂,课时紧张,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满堂灌”讲解为主,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较为枯燥沉闷,教学效率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多模态的立体化建构可以通过使用“非语言”符号解读文本中话语的意义,调动学生多感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减少课堂讲解时间,极大增强其多元识读能力。在课堂中运用声音、图像等具有直观情境特征的超文本信息能够有效还原历史文本,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联通古今,更为准确地解读出时代特征下的文本内涵,并且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教与学的过程互补,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  英美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多模态互动融汇

自诞生之日起,电影逐渐发展的后现代影像文化,与经典文学文本之间的包容性已不可小觑。电影将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小说作品搬上银幕,一直是令导演和观众喜闻乐见的借鉴方式。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电影和小说一样均来自于对之前艺术样式和文学体裁的整合再创造。

(一)  文学文本通过电影改编达到具象诠释、渲染场景等互文性演绎

英美小说将多种多样的文字和口头材料,例如长篇叙事诗、道德剧、传奇故事、旅行文学和宗教寓言等编排成一种新的叙事形式,反复杂糅相近的艺术,创造新的混合体,如诗歌小说、戏剧小说、书信小说等等,使得文学文本天然具有一定的多模态特征。我们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一般需要发挥自主的丰富想象力,将单一语言词汇的文字模态在脑海中添加形象、声音、色彩,甚至味道等多模态特质,增强阅读的趣味性。电影改编随后将这种兼容并蓄的整合带入了一种创作高潮。作为一种极其丰富的、意义极为复杂的“合成”语言,号称“第七艺术”的电影日渐成为一种开放媒介,集合了各类仪式、图像、能量和象征,与所有其他的意识形态、审美趋势相互影响。而且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之间的互文关系是多重的:图像承接绘画和视觉艺术,声音则是音乐、对话和声音实验的表演。基于此,电影改编通过这些多重互文进一步扩充了源文本,使得文学文本能够实现由具象而表象的多样化演绎。

(二)  文学文本中抽象化的意识流结构和隐喻性语言在电影改编中得以视觉化呈现

现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给读者阅读带来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深度和角色特点决定着故事发展的走向,缺乏线性的单一叙事脉络,时空失序,叙事不可靠等等不一而足。加之文本中极具深度的隐喻性语言,杂糅了时代特征和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文学艺术风格强烈而普适性不足。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能够运用高科技的后现代表现技法精准对位作品原型,依据单一的主题化原则整合融汇意识流框架,架构出一种更适合于大众审美水准、易于欣赏和理解的单一结构。文本中时代背景和空间的影像化呈现则是电影无可替代的优势,映像与声音等符号语言的大量运用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而隐喻性的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所在,经由电影改编将其剪接拼贴,使得原生的艺术思想和深奥哲理在大众娱乐中生动表达,增添了无限的趣味性。文本与电影在良性的化繁为简的过程中全面充实并准确还原了作品的意义,相辅相成形成一种连贯的不同模态的共同协作。

英美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多模态融合,也是文本与影像的多模态互动,不仅能够对原文本充分解构并重新建构新的文学解读,还可以通过意象化的视觉语言升华作品内涵。这种融合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种多模态且多元化的途径,实现多模态意义的教学建构,强化并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  改编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多模态构建

基于改编电影的英美文学多模态化教学即充分运用电影这种媒介展示、接受并转化文学作品信息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一种深度思考的氛围,兼顾原著作品的文学性和改编电影的文化性,获得“从眼睛到心灵”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囿于课程特点和课时限制,基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9]。根据新伦敦小组所构想的“多模态教学框架”,理想的多模态教学设计包含四个要素,即情境实践(Situated Practice)、 显性指令(Overt Instruction)、批判界定(Critical Framing)及转化实施(Transformed Practice)[10]。以此为指导,具体到运用改编电影于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搭设情境支架,明确课内指导,专题讨论思辨,以及转化实践评价。

(一)  搭设情境支架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改编电影进行多模态情境的创设可以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组成。课前,教师需要认真挑选适合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版本,以忠实于原著为首选,因为这样的电影作品能够较为精准把握原著的语言、情节和主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作为一种不同媒介,电影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又是“再创造”的解读,里面包含了电影导演甚至演员的不同诠释。对于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在观影前完成对原著作品的阅读,如此学生就能够对原著和电影有着双重的了解,在获得视听冲击力的同时激发内在情感和想象,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课中,教师可将作家的生平与写作特色,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框架结构,以及相关改编电影的简介等内容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给学生,导入原著文本和改编影片中精彩片段的阅读和欣赏,为课堂教学做必要的铺垫。

以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我们可以挑选由澳大利亚著名导演巴兹·鲁赫曼于2013年所拍同名改编电影。这部作品是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即“爵士时代”的杰出之作,我们首先从菲兹杰拉德的生平与小说故事设定入手,介绍作者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热情参与者和冷静旁观者双重身份,以及“迷惘的一代”的成因和精神追求在作品中的体现。其次,可以简单介绍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主要人物及其关系,重点了解盖茨比对于梦想和爱情的追求和幻灭。这里可以采用一些电影剧照制作PPT,如此已经阅读过原著的学生就能够直观感受原著作品真实化的人物和场景。再次,介绍导演巴兹·鲁赫曼和主角扮演者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以及所获奥斯卡奖项,激发学生的观影兴趣。

(二)  明确课内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电影片段做一定的剪辑或分段,选取最精彩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确这些都是学习英语语言和欣赏文学电影的重点所在。经典的文本和生动的镜头语言相结合,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教师讲解时,需要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文字到影像,电影和原著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以及这些不同点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明确指导,能够让学生在观影的同时加深对原著作品的深层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