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作者: 陈启飞 陈徐均 程建生摘 要:根据课程军事特色鲜明的特点,以陆军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为指引,该文确立面向“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目标,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从课程顶层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四个方面阐述推进建设与改革的相关措施。研究成果可供军队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参考。
关键词:新型军事人才;舟桥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Abstract: Accorf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ctive military features, guided by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army academies excellent courses, the objective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Pontoon Engineering for "can fight and win"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new-type military talents cultivating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at present were analyzed,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Eventually, the relevant measuremen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ion and reform were set forth from course top-level design,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could be reference for excellent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military academies.
Keywords: new-type military talents; pontoon enginee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作为军队院校生长军官高等教育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专业(道路、桥梁、舟桥)舟桥方向唯一开设的专业背景课程和全国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渡河方向唯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经过近60年的建设、发展和积淀,按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施的舟桥工程课程涵盖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和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船舶工程和桥梁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军事应用特色鲜明、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支撑作用突出和理论难度深奥等特点。在陆军院校体系化课程改造大背景下,作为为专业教员和学员从事渡河(海)工程保障实践服务的舟桥工程,其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能否满足面向“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1]所需要的舟桥方向的“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 确立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舟桥工程课程军事特色鲜明的特点,遵循“新军科”建设内涵[2],着眼生长军官高等教育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专业(道路、桥梁、舟桥)的“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要求”“达到国内一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水准”“德才兼备、敢打必胜、技术精良的高素质、专业化陆军机动保障工程初级指挥与技术军官”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陆军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四性一度”(铸魂性、为战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对标“舟桥排长岗位任职能力标准”,聚焦毕业学员首次任职岗位和后续长远发展所需的“一品四力”(军官品质、领导管理能力、作战指挥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舟桥工程课程内容要点及标准为指引,依托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在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设以来近60年的历史积淀,传承董涤新、王景全、李志刚、黄亚新和王建平等老一辈渡河专家教授开展渡河(舟桥)专业理论课程建设的经验,立足陆军工程大学“十三五”优质课程建设成果和“十四五”首批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成果,坚持“注重渡河特色,拓展渡海前沿”,贯彻“需求牵引、科学布局、突出效果、全面展开”的建设理念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能力为本、素质为先”的教学理念,围绕本专业舟桥方向唯一一门专业背景课程和全国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唯一开设的渡河方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拓展课程教学资源,构建“基本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改革—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体系,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包括渡河装备作战运用和渡河工程保障历史、舟桥部(分)队参加“开阔水域”国际军事比赛、王景全院士科研团队渡河(海)工程保障科研创新等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将“遇水架桥”的舟桥专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施“以学员为中心”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基于能力的课程考核模式,提升教员教学科研水平和课程育人成效,逐步推广应用于地方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渡河方向专业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
二 找准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不断接续努力,舟桥工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距离陆军院校精品课程的“四性一度”标准和毕业学员“一品四力”要求还有较大空间,在适应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一) 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
1 教学条件支撑需求力度不够
课程建设与学员毕业后首次岗位任职需求及长远发展诉求有偏差,主要表现为基本教材未能全面引入舟桥部(分)队训练演练作战和渡河(海)作战工程保障科研的最新成果、满足学员“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考前巩固”舟桥专业知识、素质和业务能力生成需要的舟桥工程课程智慧教学平台(含课程资源库)等教学条件尚未全面建成。
2 学员舟桥专业素质能力不高
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后的舟桥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难以全面达到舟桥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要表现为学员数学力学基础存在短板和对课程学习存有畏难心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及渡河装备科学运用和野战条件设计构筑能力有欠缺等,存在“眼高手低”“水土不服”等现象。
3 教员教学科研服务能力不足
课程教学团队里年轻教员和文员教员较多,与舟桥部(分)队和渡河装备接触较少,“教战研战为战”能力不能完全满足课程育人需求,主要表现为对教学科研与渡河装备及其拓展运用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对课程的内容体系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手段和经验不够丰富、课堂掌控能力偏弱及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和部队战斗力生成有偏差等,存在“技术强指挥弱”现象。
(二) 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明确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思路。
1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为基础,建立满足学员岗位任职和长远发展需求的课程教学条件
对标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道路、桥梁、舟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舟桥排长岗位任职能力标准,遵循“需求牵引、姓军为战、以军为主、军民融合、能力为本”的课程建设思路,按照“瞄准部队装备、反映最新成果、满足任职要求、夯实发展根基”要求,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员为中心”的思想,建设满足学员对舟桥专业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并在任职实践中主动运用的舟桥工程课程基本教材,创建教员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和引导建构的课程智慧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解决课程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支撑度不够的问题。
2 以发展性教学理论[4]为指引,创立培养学员舟桥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教学流程
注重学员一般发展、过程学习、全员发展,设定“献身思想牢、基础理论实、专业视野宽、创新能力强、适应部队快、发展后劲足”的课程教学目标,以舟桥结构体系与设计计算为主线,以渡河装备实践运用为先导、舟桥结构计算理论为支撑、渡河装备科学运用和野战设计构筑能力为目的,构建舟桥工程课程知识内容体系,在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完善课程教学文件的基础上,采取提问、讨论、引导纠错等方式,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舟桥结构分析计算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渡河装备实战运用和渡海工程保障科研创新中蕴含的“遇水架桥”专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程考核中突出能力考核评价,解决学员舟桥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不高的问题。
3 以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5-6]为支撑,创建课程师资力量核心能力生成和发展机制途径
借助立德树人视阈,遵循“教学是中心,科研是灵魂,服务是方向”的理念,以教师品德、知识、专业、创新和服务能力生成和发展为核心,针对不同教龄阶段教员制订课程教员队伍发展规划并开展个人职业能力建设,从个人师德修养、军事政治素质、专业理论基础、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学术水平、思政教育素养和了解服务部队等方面着手,通过自学钻研、团队帮带、申报课题和选派锻炼等方式,建成“为人师表好、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服务部队好”的舟桥工程课程教学团队,解决师资队伍“教战研战为战”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 推进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落实上述思路,更好推进舟桥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拟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 做好课程顶层设计
按目标和需求导向开展舟桥工程课程顶层设计,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章可循。
1 调整优化教学大纲
根据近年来教学实践反馈和陆军院校体系化课程改造要求,为更好体现终结性考核(闭卷考试)对学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检验,拟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舟桥工程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加大终结性考核占比(从40%调整为60%),将形成性考核占比调整为40%,其中平时表现仍为30%,能力考核调整为10%。
2 修订课程教学计划
按照陆军和大学体系化课程改造要求,对标新修订的生长军官高等教育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专业(道路、桥梁、舟桥)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舟桥工程课程内容要点及标准,立足岗位任职、支撑后续课程、兼顾长远发展,面向学员完成渡河(海)工程保障典型任务所需的军事素质及创新精神,修订课程教学计划:一是科学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总目标、分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和特色目标),并设置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标准的关联支撑度;二是按照“落实铸魂性、满足为战性、体现高阶性、强化创新性、增加挑战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标准,将教学内容区分为舟桥概述、舟桥结构、舟艇原理、门桥计算、浮桥计算和浮桥固定六大模块,并细化教学目标和方法手段;三是在学情分析基础上,以提高教学效率、注重能力培养、实现价值引领为目标,设计线上智慧教学和线下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和学员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员全过程的参与式教学。
(二) 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打造融“反映部队需求、彰显舟桥特色、体现发展诉求”为一体的舟桥工程课程内容体系,建设集成“舟桥结构—计算理论—实践运用”的基本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