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课程思政案例整合与教学实施

作者: 迟明艳 张敏 郑林 陈渔 姜云芳 黄勇

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课程思政案例整合与教学实施0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在药学科学中,仪器分析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该文针对药学专业及仪器分析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挖掘仪器分析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整合思政案例,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认同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期为仪器分析课思政案例库建设和推动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仪器分析;思政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79-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central link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basic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 Instrumental Analysi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ompulsory course for 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and Instrumental Analysis cours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ntegr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ultivated students' cognition, recognition and pride of the major, and improved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database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ase-based teaching mode.

Keywords: Instrumental Analys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 talent training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1]。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等。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经数十年,在其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小觑,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尚未深度融合、“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受教心理和专业课教师从事思政教育无从下手等问题。因此,根据药学职业领域的需要和课程特点,转变课程思政模式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当务之急。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案例的呈现与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2]。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比传统思政课的“填鸭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思政元素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本课题组尝试编写了思政案例集,通过“案例集”这把金钥匙,把思政元素“溶于”专业课程,引入经典案例讲解,并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既加深了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达到了潜心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同步提升,课题组对案例教学模式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为仪器分析思政案例库建设和推动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仪器分析课课程思政案例的整合

(一)  案例编写的基本原则

所选择案例应符合专业要求、符合主旋律,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契合度要高,有思想性、协同性,要在专业教育中体现一定的思政映射点(如开拓的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行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能给学生以反思和启迪,除了能帮助学生收获专业知识之外,还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案例还需要提高普适性,使更多案例适合于药学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提高案例利用度、应用价值、实用性;案例需及时更新,要及时体现党和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时引入药学行业的热点问题及仪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等。

(二)  案例素材的主要内容

根据目前药学相关专业特点,教学案例库素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三)  案例示例

1   “创新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示例

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此时通过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理解专业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与原动力[3]。例如开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银翘散中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薄荷素油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基于UPLC指纹图谱的落地梅化学亲缘关系研究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从事药学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名称:基于UPLC指纹图谱的落地梅化学亲缘关系研究。

摘要:我国药材资源丰富,广泛存在的多基源药材,有的来源于2~3种,甚至4或5种。多种基源的药材可能存在化学成分差异较大,进而药效差异较大,混用会带来严重不良反应的问题,而一些名贵药材如白芨、重楼等,野生资源已严重枯竭,濒临灭绝。了解不同属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正品药源植物的替代物。落地梅及其变种狭叶落地梅,两种药材外观极为相似,药理作用不同,不易于鉴别,实验拟开展两种材料的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为两种药材亲缘关系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内容:①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②药材指纹图谱检测条件优化——液相的使用操作、仪器设备的选型(色谱柱,检测器等)、色谱条件优化、方法学考察;③不同产地落地梅与狭叶落地梅指纹图谱的建立——药材的处理及提取、不同产地落地梅指纹图谱的建立;④指纹图谱的处理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AIA格式文件生成、共有模式建立及相似度计算、聚类分析等。⑤对实验结果及其应用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让学生从了解实验目的,学习相关理论及仪器操作开始,自行完成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使用仪器、分析数据和结果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对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创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型药学人才起到探索作用。

2  “将科研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示例

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学术视野,使同学们可以领会到学习仪器分析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还可以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直观又利于理解,有利于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建立[4]。

案例名称:贵州地道药材白芨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白芨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名贵药用植物,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人工栽培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栽培品种混杂,导致白芨品质参差不齐。质量控制技术与品质评价研究等已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现在急需开展品种选育及其真伪优劣鉴别技术研发,大力加强高品质品种选育及其品种指纹图谱研发。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白芨中活性成分主要有多糖类、黄酮类、菲类等,其药效成分主要是白芨多糖。因此,课题组对白芨药材遗传多样性、糖类成分进行研究,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芨进行非糖类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并对白芨多菌灵与甲基硫菌灵农药残留、有机氯农药残留、铅含量和镉含量等外源性污染情况进行研究,不仅为建立客观、科学、全面的白芨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白芨药材深度开发奠定基础。

分享内容:①白芨遗传多样性研究;②白芨糖类成分研究——多糖的含量测定、单糖成分分析;③白芨非糖类成分研究——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白芨中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④白芨外源性污染研究——农药残留研究、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研究;⑤讨论其他药材质量控制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对白芨质量控制研究的详细剖析和研讨,使学生深入理解气相、液相、原子吸收等几种仪器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中药质量控制的内涵和特征,掌握中药质量标准建立的基本思路、内容和质量控制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培养提高其药学研究项目的设计能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现代中药分析技术、质量控制方法等知识,理解中药质量控制思路。

3  “分享科学趣闻,增加学习兴趣”示例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仪器分析的纯理论教学部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适时分享下科学趣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科学趣闻中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又可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案例名称:最平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田中耕一。

摘要:2002年,田中耕一发明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是一个供职于一家日本仪器制造商的电气工程师,他不是教授,也非硕博士,只是电气工程毕业的本科毕业生,但是他在平凡的岗位,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件事情。获奖之前他压根就没发表过任何一篇论文,但就在那一年,他却在化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一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领域取得了大的突破。媒体报道这个人的时候,连田中耕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很惊讶,因为在此之前他毫无名气。诺贝尔奖公布后,媒体蜂拥而至,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在各种演讲中度过一生时,他却一头扎回研究所,潜心做研究,再也不露面了。16年后,田中耕一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因为他的最新成果在《自然》上发表,“能提前30年,从几滴血中检测出阿尔茨海默症的征兆”。

教学目标:通过田中耕一的故事分享,让学生看到田中耕一身上的匠人精神,让他们明白做研究搞科研,最需耐得住寂寞,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都要下苦功。新药研发是一个“马拉松”长跑,只有保持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工作精神和务实稳健、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才能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