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社团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应用能力的路径研究

作者: 姜文雯

摘  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培养与发展相适配的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等教育走向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重心工作。该文以辽宁省民办高校专业社团建设为契机,通过对在校生数、在校生结构、指导教师人数、专业分布等信息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从社团管理机制、活动形式、成果输出等多方面对依托专业社团提升辽宁民办高校学生应用能力路径进行分析,构建从战略定位到管理实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社团;应用能力;学科差异;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87-04

Abstract: Adapting to the tre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is the focus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the number of instructors, professional distribu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by relying on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activity form and output of achievements, and constructs an effective method from strategic positioning to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pplication ability; subject difference; management mechanism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方案中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方向与办学导向作出了明确的方向性要求。方案中明确指出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长期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成长步伐前行,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辽宁省内高校114所,民办高校31所,占辽宁省内高校的27.19%。民办高校按照其建设发展需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上找到自身特色路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高等院校专业社团的概念与特征

高校专业社团是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学生兴趣意愿为出发点,自主、自发、自治为基础,进行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线、技能运用与提升为主旨的学生活动组织。高校专业社团不同于其他社团,其具有知识专业性,应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地,也是学生实践与人际技能演练的操作场。专业社团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扩充与延展,更应有专业知识与实践的充分接触,人员之间的有效配合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交互作用。专业社团的特征应呈现出延伸性、复合性、创新性,同时专业社团所具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拓展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素质三个方面,通过三者的耦合作用提高本科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学习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进而提升社会适应性与职业能力等应用性能力。

二  辽宁民办高等院校专业社团发展现状

随着辽宁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振兴东北更需要与之发展战略对应的应用型人才,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从外延转向内涵,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内涵建设、特色建设、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与战略部署已是各个高校教育战略的中心。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民办高校部分专业社团的在校生数、在校生结构、指导教师状况、专业结构进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从专业社团管理机制、成果输出、开展活动类型、奖惩制度等项目对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进行调研,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回收率为92%,同时通过开放性调研和访谈作为补充调研方式,累计收集数据样本数量超过500份。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并选取同期部分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社团案例进行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一)  辽宁民办高校专业社团规模结构受限,存在明显学科差异

从调查数据中民办本科高校专业社团在校生数、在校生结构等多指标数据显示,专业社团规模、结构均受到了限制,存在发展困境。即使专业社团人数会受到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及专业人数总体基数的限制,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社团在校生超过百人数社团占比13.25%,绝大多数社团规模受限,甚至存在社团成立初期规模较大,但随周期性和换届年限逐年缩小的情况,跨专业、跨学科发展更是无法实现。从已调研数据及案例中不能完全得出社团规模与社团发展质量的正向相关性,但是社团规模会影响专业社团横向交流的可能性。而社团成员中大学二年级学生占比达到71.08%,大一新生与大三学生分别占比13.25%和14.46%,而大四毕业生数仅为1.2%。这虽与大学生学习规律与专业知识掌握度相关联,即大一新生处于对大学校园的未知以及专业茫然阶段,大三、大四学生迫于学习、就业等压力,分身乏术,社团活动有所减少。但是如此大的数据差距也直接反映专业社团成员的结构存在发展隐患,人员结构较为单一,大二学生完全成为各类专业社团的主体成员,随着专业知识增多没有体现出将专业知识与学习、生活、就业有效结合,没有随着专业知识增多社团成员增长甚至稳定的发展趋势,更不能谈及应用能力、社会能力的提高。

民办高校专业社团存在着明显的学科差异,调查显示高校专业社团中理工科社团占比仅20%,文史类学科专业社团则高达63.5%,通过访谈与案例比较可初步获知,理工类学科社团多数需要专业性实验及固定实验型研究场所,对实验仪器人员也相对有要求,投入大,构建专业社团的难度、参与难度以及管理难度较高,这是影响专业社团发展与组织管理的重要因素。文史类学科专业社团相比之下限制性因素要少很多,投入与管理也相对要求少一些。专业社团强调学生自主管理、自治与自发,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学生社团组织进行专业相关的培训与管理规划,这也给不同类型学科专业社团发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二)  辽宁民办高校专业社团管理机制缺失,管理主导混乱

高校专业社团应以学生自发、自主、自治为特征,通过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将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学校有机结合,实现最大化的专业知识延展与自我实现。通过调查辽宁民办高校专业社团尚未形成具有一定模式化的管理机制,从管理主体角度看,各高校管理主导者也多有不同,学校二级学院主导活动占比20.48%,校级团委主导活动占比9.64%,专业教师主导活动占比30.12%,学生自主导占比39.76%。各学校对于专业社团和综合社团的管理方法也多有混淆现象,并没有最大化地发挥专业社团的有效作用,19.28%的专业社团是以行政岗位教师或辅导员教师作为主导管理者实施指导与管理,并没有最大效用地展现出专业社团应有的特征和效用。而从管理机制上,对于专业教师的指导机制、专业社团的组建机制、专业社团的运行模式、学生的管理制度及社团管理章程更是做法不一。对于学生参与专业社团的激励机制以及指导教师指导专业社团的激励机制也比较单一,80%以上的学生和教师均表示学校会对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表扬,而其中给予“优秀社团”称号几乎是较为通用的做法。从社团内部管理看,对于社团的奖惩制度,换届与退出机制的缺失比例达到了20%以上,这些都给专业社团有序化发展、持续性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  高校专业社团活动形式与频次不足,专业联合度与社会实践性不高

高校专业社团应该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专业知识的补充地,学生在专业社团是以兴趣作为出发点,对专业知识有更高的提升要求与求知欲望,期望在后续专业社团中产生更多与专业知识的碰撞,或者将待持续关注与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拓展与拔高。同时专业社团也是学生实践与人际技能的操作场,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延展作用与优势,通过多维参与者共同作用产生效应,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社会智能。通过调查显示现有的专业社团学生活动频次占比最高的是每周1~2次,比例为38.55%,而次位的是每月一次,比例为21.69%,甚至有4.82%的专业社团未开展相关专业的活动。从活动形式上来看,多数专业社团以学术交流为主体活动,比例达到55.42%,24.1%的专业社团开展的是与专业知识并无太大关联的文体娱乐活动,2.41%的专业社团以联谊活动作为活动内容,这也反映出了民办高等院校专业社团的活动形式单一性。学生的专业社团与专业知识应有密切的结合度,本科高校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步接受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按照教学进度周期,教学周数均在16周以上。而每月一次的专业社团活动甚至是与专业知识无关的社团活动,不仅没有与专业知识配套学习产生相关性,更无法实现知识的升级与拓宽。另一方面,与其他地方本科院校以及双一流院校专业社团相比,民办本科高校专业社团专业知识的联合度以及社会实践联合度上差异也较为明显。虽有60%以上的学生认可专业社团对于专业知识的提升作用和课程相关,但是专业社团活动与专业知识的联合度以及社会性企业的参与度却不高,案例中部分高校,仅一个专业社团与社会知名企业的联系数量可达到十家校企合作企业,而调研中不满意的学生超过37%,与校外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联合度不高,与其他高校专业社团与一线企业结合性相比差距很大。

(四)  专业社团输出成果单一,能力延展作用不明显

通过统计数据收集整理,从民办高校专业社团成果输出来看多数高校专业社团以专业教师带队,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作为最直接的成果输出,比例达到48.19%。其他成果输出中,学生参与教师教科研立项占比达到8.43%,与社会性企业结合的相关成果不高,仅为2.41%,更多专业社团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成果输出,通过文献分析也并未见学者关于专业社团与专业成绩提高的相关性分析。通过访谈专业社团学生与专业教师均认为专业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专业能力有提升作用,38.55%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社团自己对于专业兴趣有了明显提升,也有25.3%的学生认为职业能力认知有了提高,但多数学生表示对于专业社团提升自身社会智能以及应用能力上仍有期待,同等水平的学生如果输出成果增多会增加自身加入专业社团的积极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