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本位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情景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张攀 杨紫艺 张晨 刘璐璐

摘  要: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将财经素养教育融入大学课程的“课堂本位模式”是提升大学生财经素养主要途径。然而,随着教学实践探索,“课堂本位模式”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呈现出明显的不足——缺乏与实践场景的连接、不注重知识技能的实践迁移、难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财经知识”转化为“财经素养”。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从情景开发、互动模式开发、课程方案设计和思政教育四个方面探讨立足课堂本位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情景教学模式,推动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改革,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财经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财经素养;课堂本位;体验学习;情景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119-04

Abstract: The 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main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financial literacy is to integrate 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into the "classroom-based" courses. However,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such "classroom based on programs" shows obvious shortcomings which are lack of connection with practice scenes, lack of emphasis on the conversion of knowledge to practical skills, and difficulty in effectively helping students to transform "financial knowledge" into "financial literac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based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financial situ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active mode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literac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financial literacy; classroom-based; experiential learn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近年来,财经素养教育(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教育领域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居民的财经素养水平不仅关乎居民个人及家庭的财务健康状况,还关系到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刚刚开始独立生活,面临诸多的财经压力。大学生过度消费、校园贷等财经行为层出不穷,大学生财经素养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中国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通过将财经素养教育融入大学课程的“课堂本位模式”(Classroom-Based Programs)仍然是提升大学生财经素养主要途径。通过开设学分制财经素养课程、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执教,课堂本位模式是实现学生个人财经教育的有效机制,其优势是能在短时间内把财经教育推向学生群体[1]。但同时课堂本位模式也呈现出一定的弊端,如重视知识传授和财经意识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财经决策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训。

财经素养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财经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价值观和人格特质的培养。大学生提高财经素养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财经问题,并为毕业后的社会经济生活奠定基础。因此,财经素养教育应强调实践连接性,注重财经素养教育与实践场景的融合,注重财经知识技能的实践迁移。否则,即使大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财经知识水平,也难以有效解决实际财经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课堂本位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通过多样化的情景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财经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参与、学习和体验,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切实将“财经知识教育”转化为包涵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决策能力的“财经素养教育”。

一  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目标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首次提出“财经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拥有的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个体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中做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促使个体积极参与经济生活”[2]。财经素养与金融素养不同,金融素养指消费者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更多偏向于宏观的国民金融素养[3];而财经素养则体现在个体自身经济活动之中,涉及个体理解、管理和计划他们自身财经事务的方式与方法,如日常消费、理财规划、风险管理等。PISA强调,个体作为社会中能思考、能行动的一员,对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能够产生影响,也有助于国家甚至全球稳定、生产及发展[2]。

财经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和激励人们改变他们的经济行为,引导他们做出深思熟虑的经济决策[4]。然而,目前的财经素养教育多注重财经知识的讲授,财经技能和态度培养不足,导致大学生课堂所学与实际财经实践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优化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模式应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  财经知识获取和理解

大学生对财经知识的获得与理解是形成财经技能、态度的工具和基石。学校主导的财经素养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从财经书籍和自身经验中获取并理解财经知识,这种知识习得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知识对行为变化的影响相对有限[5],知识多少与财经素养高低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例如个体即使拥有丰富的财经知识,也不意味着就拥有做出正确经济决策的态度和能力。因此,财经素养教育必须考虑到另外两个方面的目标。

(二)  财经技能掌握和实践

基于课堂和书本的财经知识学习,无法使大学生具备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进行经济活动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大学生亟需通过多途径进行财经素养学习,获得切实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例如,大学生需具备在真实生活环境中理性判断自己消费行为和特点的能力,从而制定消费计划,并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消费情况制订相应方案。因此,让大学生切实掌握财经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财经实践,也是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人类对价值的追求不应局限在有关金钱的、盲目的经济活动中,其内核更应体现在有关财富的态度和信心上。

(三)  财经态度培养和信心树立

有学者指出,个体对待金钱、财富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既要重视财富,又不能为财物所困,对待钱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德”[6]。因此,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应培养大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财经态度,引导其在进行个人经济活动的同时兼顾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除了价值观塑造,财经素养教育还需培养大学生的财经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拥有利用自身技能完成经济活动的信心。在现有的财经素养教育实践中,不少大学生已习得丰富的财经知识和技能,却缺乏进行经济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因此,财经态度培养和财经信心的树立亦是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

综上,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目标应包括让学生知道财经活动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财经活动,以及执行这些财经活动时的价值导向。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最终实现大学生财经素养的全面提升,引导他们做出深思熟虑的经济决策,改变他们的日常经济行为。

二  国内外课堂本位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  国外高校对课堂本位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模式的探索

西方对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实践进行了多样化探索,例如将财经素养教育融入大学课堂教学、开设综合的跨学科财经素养课程模块、新生导向课程、朋辈辅导、一对一咨询、研讨会、财经咨询员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校园财经教育等[7]。尽管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策略十分多样,但以系统的学校教育为主、其他教育途径为辅的课堂本位财经素养教育模式仍是提高财经素养的主要途径[1]。课堂本位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模式是在大学教学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关个人财经事项的学分制公共选修课。这类课程往往由来自商学院、经济学院等学院的专业教师承担,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例如,美国德保罗大学在第一年体验课程中开设财经素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实践体验。其中包括预算、支付大学学费、债务管理和信贷等常见主题;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与各大学合作,将个人财经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及选修课,以提高大学生财经素养;新加坡则是通过开设包含财经内容的独立课程模块或综合的跨学科财经素养课程模块来进行课堂本位模式的财经素养教育[7]。

(二)  我国对课堂本位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越来越重视,财经素养教育框架已基本形成。2018年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公布了大学学段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8]。2021年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课题组发布了《2021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状况蓝皮书》,对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的整体现状和关键特征进行了全面刻画[9]。在教学实践方面,我国高校对以课堂为中心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实践展开探索。其中,大多数高校以财经类专业课程为主,向除财经专业外的大学生开放选修通道,以实现对财经素养教育的推广。但是,这种课程模式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财经基础差异,且难以满足非财经类大学生对常用财经知识的综合性需求。2018年四川大学商学院率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专门的大学生财经素养通识课程,创新性地开发了财富的理性本质:从个人功用到社会素养课程。该课程涉及预算、信用、信贷、储蓄、买车、买房、婚姻经济学、消费者权益和投资理财等多个方面,由多学科专业教师共同执教,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财经素养。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照试验发现:修习本课程的大学生,财经素养得分高出27%。

(三)  课堂本位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课堂本位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一方面,课堂本位的财经素养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为辅。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层次尚停留在“听”和“看”的被动学习阶段,知识吸收转化率低,难以有效地将“财经知识”转换为“财经素养”。另一方面,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课堂外的财经素养提升策略,例如大学生财经素养竞赛,高校期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综合提高大学生的财经素养。然而,财经素养竞赛的学生覆盖面远低于课堂教育,这意味着很多修习了财经素养课程但未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依然难以用所学财经知识来解决实际财经问题。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将“财经实践”融入课堂本身的财经素养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效实现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换。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模式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