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作者: 廖云辉 唐武飞 Dessie Wubliker 唐冬芳 汪美凤 骆鹰

摘  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标准的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构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湖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主要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入改革实践,并重点对该改革模式的实践应用进行评价,以期为相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生物工程;创新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工程教育认证;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123-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create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student-centered, output-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aking the Bioengineering major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actical reform model application. The aim is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s training in relevan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words: Bioengineering;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需要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下足真功夫。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入改革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支撑力、引领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三提四融五促”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构建

湖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于2004年招生本科生,2021年正式被受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且是湖南省唯一受理的生物工程专业。在紧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标准的转型背景下,创造性改革与实践了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三提四融五促”人才培养模式(图1),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确立工程认证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三提四融五促”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根据社会经济需求、企业行业需求及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构建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与专业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组成。目标设定更具体,课程体系更细化,面向的产业领域更明确。结合本地优势动植物资源,开设仪器分析与检测、油茶低改与栽培、野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课程,以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为重点,形成植物功能成分提取技术、功能性成分开发与利用、植物保护与资源培育三个研究方向,面向学生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四是构建“2+3”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2”指培养方案中2个由教师主导的必修模块,包括基础实验课程、实践环节(如实习、见习、毕业论文等),“3”指3个由学生主导的课外拓展模块:包括自主性科研探索、创新创业实践、课外社会实践等。通过校企校所合作,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教学科研平台,开展技能培训、产品分析检测鉴定等科技服务。

五是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专业集中实习延长实习时间4至12个月,学生和企业采取双向选择制,学生接受校企双导师指导,有条件的岗位可同步开展毕业论文。将学生论文开题、实验、中期检查和答辩等环节“搬迁”到实习单位完成,学生毕业时可双向选择是否留实习单位工作。产教融合实行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共同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享科研成果等。

(二)  主要解决的问题

1)围绕生物产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工程训练、企业实践、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五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构建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2)结合生物产业领域知识快速更新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创新需求高等特点,解决了授课教师知识结构与来源及授课平台局限的问题。

3)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生物产业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需求,推动校政校地校企合作育人、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  实施过程

(一)  准备启动阶段

2008年,生物工程专业被确立为“十一五”国家级特色专业,我们开始探索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  初步探索阶段

2009年,我们申报并立项了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2011年,相关成果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  深入实践阶段

2013年,生物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立项为“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开始启动多门“优质课程”建设和“考试改革”专项研究。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立项了校企合作平台“湖南省生物与制药工程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立项省级教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开启产教研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模式的深入实践阶段。同年,与省内外十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四)  总结推广阶段

通过生物工程专业的改革试点,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2016年,总结了较为成熟的“345”和“7同7共”生物与制药工程类专业产教研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创建了保障产教研深度融合的长效协同机制。2016年,“基于产教融合的生物类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生物化学课程群建设与改革”被立项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生物工程“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验收,并立项开展“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学校立项生物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和“应用特色学科”。2018年,产教研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在“湖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二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上被推广。2019年,生物工程专业被确立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湖南科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被受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三  取得的理论成果与特色

(一)  取得的理论成果

1)实践了生物工程专业“三提四融五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了多篇教改论文。

2)构建了多模块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多层次的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生物化学国家一流课程。

3)践行了工程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相融合的育人新理念,搭建了多个省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图2),培养了多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互联网+”的获奖团队。

(二)  成果的特色

1)教育理念更加先进。该成果以工程认证为契机,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的生物工程专业“三提四融五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特色鲜明。以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和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把满足新工科要求、符合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作为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标准,更新教育观念,在遵循生物工程专业逻辑性基础上,进行了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与“金课”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确保所有课程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助力专业“双一流”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

2)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该成果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能极大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近年举办的校企合作育人研讨会,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社会反响良好。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育人工作经验分别在“十二五”国家级综合改革专业建设总结会和湖南省第二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上推介,受到同类院校的赞誉。

3)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该成果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依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学校定位,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2+3”多模块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2”指2个由教师主导的必修模块,包括基础实验课程与集中实践,“3”指3个由学生主导的拓展模块,包括自主科研探索、创新创业实践、课外社会实践)。

4)人才培养成效更加突出。生物工程专业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夯实课堂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推进专创融合,围绕油茶、永州异蛇、江华瑶药和江永五香等地方优势生物产业,发挥国家星创天地、省校企合作基地、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十余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优势,和4个博士创新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了“课程思政与职业发展、专业教学与产业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四个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平台+行业+科研+创业”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研深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成果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学校、企业参与科技攻关与实践应用,实现了科研育人与岗位练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与适应社会能力显著增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了诸多技术成果,为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四  实践成效

(一)  学生受益群体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该模式日渐成熟,已逐步向其他专业推广和应用,收到良好效果。目前己覆盖3个普通本科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受益学生达一千六百多人,解决了两百多名学生/年的毕业实习问题,并辐射到校内其他专业和省内其他高校相关专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