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格局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索
作者: 贾昌路,谭刚,郭亚萍,居来提·司马义,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马健斌,赵航,刘娜
摘 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在铸牢广大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深化爱国情怀、强化民族意识,然而,就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面,仍比较局限于高校中教师的讲授,与“三全育人”体系结合得不够紧密,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呈现出不全面、不广泛的局面。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汲取路径等,探析将“三全育人”体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合的机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同培育,学生学习的学期、学年、学制甚至是生涯各时间段贯穿培育,“互联网+”、文化建设、“十大育人体系”“学生活动”等多方位共同培育,铸牢广大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使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三全育人;大学生;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01-07
Abstract: As the main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ast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of young students. As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y must take cast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deepen patriotism and strengthen national awareness.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still limited 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teachers.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close enough, so that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extensiv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way of lear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th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school, society and family,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to cultivate the whole semester, school year, school system and even their career, "Internet pl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en major education systems", "student activities" and other multi-directional joint cultivation. The aim is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of the majority of young students, and effectively enable the majority of young peopl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path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命之源[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3]。由此不难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近年来,西方一些霸权势力不断地假借“人权”“民主”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分化中国、西化中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时刻关注国际政治中民族问题的演变情况和发展态势[4]。因此,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上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促进各族人民共发展、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随后,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三全育人”理念正式被提出,该理念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好各类人员的力量,充分利用好各方渠道,不断完善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好的行为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所提出的[6]。
在新时代的今天,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机融合,建立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全面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应当深入探析的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体系[7]。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崭新概念,是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总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容并蓄和情感上相互亲近的集合体[8]。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在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会议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内涵予以强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所属的民族工作领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10]。2015年8月,中央召开了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在报告中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12]。2019年9月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3]”2019年10月,《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还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的部署[13]。202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4]”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雏形的形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式提出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不难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结合我国实际而独创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国家为应对“两个大局”的生命之源、动力支持、力量所在。
二 现阶段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强化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命运、事关人民生活。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新疆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 128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探究了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状况,同时结合问卷,还深入了解了大学生认识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一)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研究中分别从认知、情感、行为3个维度来探究青年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对2 12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有98.31%的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方面表现较为乐观,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又能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个特征;有99.81%的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可度层面体现出非常高的认可度,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依恋感非常强烈,同时也非常热爱中华民族,对于自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99.48%的大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能够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能够积极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切实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99.72%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较高的认同,在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主观意识。
通过分析性别、民族、所属学校类别、住宿情况、年级、生源地及居住地类型7个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在认知、情感、行为3个维度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生源地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极显著的影响,而民族及年级仅在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维度上有所影响、居住地类型仅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维度上有所影响,而其他因素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由此可以说明,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可以不必过多考虑性别、年级等影响因素,可以进行普遍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