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价值引领的意蕴与路径
作者: 梁红,姜辛歆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领域,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因此,分析实际教学中知识、能力和价值割裂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知思行”统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径、突出创新指向,可以有效融合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能力;知识传授;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12-05
Abstract: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hich are the core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flecting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ield to cultivate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also the main field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refore, we have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their reasons of the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bilities and valu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so a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highlight the innovative trai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integrate the three-dimensional elemen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o make sure that we can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Key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novation ability; knowledge transf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urricula; teaching path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链的最高端,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目的是培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知识,勇于探索、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端人才。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育人的主战场,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多重任务。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立志报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学的价值意蕴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目的是实现育人育才的有机融合,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其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思维。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以创新能力为导向,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服务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必须以育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无产阶级的价值诉求,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2];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观和自然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攀学术高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一) 为高等教育的方向导航
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层次人才。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最根本的指导地位。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高校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 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课程是价值引领的基本载体,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3]。因此,只有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科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识并系统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才能在提升知识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 研究生教学中价值引领不足的突出问题
(一) 天平的失衡: 教师主体理念的倾斜
部分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4]。其更多地关注科研,忽视教学,而且在教学中仅注重“术”的掌握和运用,突出知识的工具性,却忽略了其精神价值所在,导致教学天平失衡,主体理念倾斜,“道”的渗透和弘扬不足。教育现代化的课程思政要求思政教育要从“专人转向人人”,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德”[5]。只有以思政课程为主导,将价值引领融入所有课程,才能真正构建高等教育的“大思政”格局,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 整体的割裂:教学过程融合的缺失
部分课程没有充分挖掘课程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要素,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结合生硬,存在价值引领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不足[6]。大多数的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认为专业课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培养科学能力,简单地把“课程思政”理解为在教学中硬植入思政元素,为了思政而思政,导致课程上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和能力目标完全割裂。其只重视理论灌输、知识传授, 无法将知识理论教学和价值观教育融合在一起[7]。在教学中通过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内涵实现价值引领,目的是育人,而绝不是思政。只有有机融合,才能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三) 资源的短板:教学系统资源的匮乏
教师对于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的认知不足,导致对价值要素的挖掘乏力。教学素材过于浅薄且支离破碎、不成体系,价值引领的效果不佳。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有些价值与知识结合生硬,有些去专业化和知识化,有些纯专业化和知识化,没有充分挖掘课程教学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了其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吸收了优秀的世界文明,体现了时代精神。只有深挖课程知识点与之背后的价值的触点和融合点,才能真正将价值引领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路径再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8]。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因此课程教学要结合研究生培养以“研”为主,以创新和实践为目标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指导,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9]。
课程教学是育人育才的主渠道,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为达到某种预期教学目标的最优途径,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10]。首先要从“培养什么人”入手,确定课程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教学内容和何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课程目标,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就是确定“教什么”“如何教”;然后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地教学。因此,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价值引领的实现要以“知识+能力+价值”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为核心,深挖思政要素,优化教学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完善价值引领导向的评价体系,形成四轴联动的教学机制,才能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一) 统一思想,同向同行
1 厚植三维一体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树立并强化教师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教学的意识,明确同频共振的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学,提升协同教育的能力,着实推动非思政类课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三赢目标,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1]。“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创新,“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2]”,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明确创新指向,共融三维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可以保证教学的方向性和成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研究生课程中要将创新作为价值指向,有效协调知识人格能力三个目标维度,从而完成“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的研究生培养任务。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不甘落后,奋勇当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价值指向的确立解决了知识能力和价值引领的割裂问题,可以有效融合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 深挖价值要素,优化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是制约课程质量的决定因素,影响着研究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构建。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科属性和逻辑关联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元素也不尽相同。价值引领必须顺应这一大势,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顺势而为,促进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13]。在挖掘思政元素过程中,立足课程的学科特点,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与深层设计,激活各类课程的价值属性,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打造知识+能力+价值引领的课程新内容,避免“知识+思政”的“两张皮”现象,发挥专业育才和思政育人的双重功效。紧扣教学内容知识点,探寻专业知识表象背后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并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展史等案例教学完成学生的人格塑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以创造教育培养创造之才,造就创新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