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姚世乐,虞跨海,辛士红,杜翠,张亮摘 要: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为国防科技事业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促进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该文围绕国防科工局省部共建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为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和军队培养输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这一主题,针对目前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防人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国防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若干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该文结论可以为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国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55-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modernization. Local colleges should fully play their main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continuously transport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training and transporting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for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enterprises and the army in local ordinary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joint construction by the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department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high-level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aking the actual needs of national defense tal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mainly offers some plan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Keywords: local ordinary colleges;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national defense modernization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承担着支撑国防建设、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1],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创新引领,而人才培养制度则是保障一流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规则机制[2]。长期以来,我国国防科技人才主要由军事院校和部队输送,此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防科技人才的来源渠道,难以适应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育人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数量众多,学科门类齐全,不仅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了无数优秀毕业生,也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开展普通高校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研究能推动国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对提高我国未来全球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3-5]。
一 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现状与背景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是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大力推进高校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及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军工特色学科人才培养水平,同时为了利用高校相关学科优势,承担国防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军工企事业单位,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推动高校融入“双一流”尤其是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国家国防科工局“十三五”期间共建了50所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4所,地方高校26所,这些高校利用自身的教育和资源优势培养了大量优秀国防科技人才,根据相关数据,仅2011—2015年间,国防特色高校和共建高校向国防行业累计输送毕业生近12.5万人[2],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对高等学校在国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均十分重视。美国在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从国家层面赋予了普通高校开展军事教育与科研的责任,明确提出了国家教育发展对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过程中,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军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国防科技体系。英国国防部在2006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国防技术战略》,强调高校等相关研究部门要充分熟悉该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概况与走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投身国防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研究。其政府国防管理部门在多所英国高校建立各军种的训练基地,鼓励大学生报名加入该国军方主导的实践项目。作为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在苏联军事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在大学中设置军事教学研究部门和军事训练系,开展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注重将国防教育融入学生课程,为军队输送了大量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防人才。
我国国防科工局参与高等教育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国防特色学科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国防优势学科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响应中央关于推进军民融合进程的号召,使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将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提到了重要位置。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逐渐发展建立了军民融合式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以军民融合的方式来培养国防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10],但目前高校主要还是以基础知识传输为主,学生的军事素质相对偏弱,培养的国防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现代国防发展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
很多学者结合国防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国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赵雯等[11]基于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经验,对于在既定的科研领域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生培育陈述了若干观点,同时归纳了在研究生培育中所发掘的一些有益理念和途径。范宁军等[12]总结了高校国防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国防学科建设的特征,整理了跨学科国防专业发展的思路,罗列了国防学科相关发展实践成果。铁佳星[13]从人才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我国当前军工系统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及相关国防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国防科技工业的输送情况。在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高校学科设置、国防教育、专业优势、高素质毕业生培养及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给出了若干指导意见,这些措施可以有力推动相关国防特色高校从军工领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黄明福[14]对高校国防背景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培养目标、生源结构、培养方式、学业指标和军工文化建设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在国防特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相关经验。郭勤等[15]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探索了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教育理论,提出了完善军民融合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肖正学等[16]从建立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军民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国防特色学科体系等方面介绍了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建卫等[17]从国外大学育人模式的升级和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发展的角度出发,总结其军工创新人才培育历程中的得失,并对其军民结合的育人体系开展了探讨,最后在对国外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在当前军民融合背景下在高等院校中实施军工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若干思路。
面向国防的科技创新实践具备战略性、前端性和先进性等关键特征,大学通过承担、参加国防科技创新项目能够为高层次、高素质毕业生的培养创造更有利的实践与教育载体,是践行以国家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重要举措。大学积极融入国防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为国防军事领域和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也显著地增强了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办学历史局限及长期以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相对封闭性,高校对国防科技创新的认识、模式、标准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解与实践不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素质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如何正确应对国防科技创新过程复杂、保障条件要求高的特点,完善高校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国防领域已经有所涉足,部分学科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一定程度上仍然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和军队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如何有效实现国防发展需要和高层次人才培育的对接,加大人才培育体系的变革与实践力度,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要能接得上,更重要的是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更好地为国防科技领域和部队培育高素质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对促进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本论文围绕国防科工局省部共建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为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和军队培养输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这一主题,探索国防高素质人才培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构建新型人才培育支撑体系。本文针对目前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防人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人才体系、学科建设、精神塑造等层面提出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架构模式,对人才培育机制改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结论可以为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二 以国防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18],必须要有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制度保障。作为国防科工局地方共建高校,应明确自身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树立国防科技人才的正确培养理念,积极研究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最终形成符合国防创新人才需求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保障。
1)将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始终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周期,从各个基本环节入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符合国防人才培养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正课程体系,引进贴合国防科研实际的课程,使课程成为研究生提升国防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石。改革实践与实训体系,提高实践环节的课程比重和学时数,创建国防科研训练基地。面向国防科研实际,优化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投入力度,打造一流科研实践条件,为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重要保障。作为研究生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形成和学术路线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国防人才培养中,毕业论文选题应面向国防应用背景,以国防科研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注重国防科研能力培养,使研究生论文环节成为培育国防创新人才的重要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