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黄小娣 周红梅 杨斌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0

摘  要: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该文以广东理工学院为例,通过校企融合试点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专业课程机械CAD/CAM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以及校企的横向项目“高稳定性双杆配合设置的高效压机装置的研发”等取得的良好效果,说明从基础课程建设到专业课程建设,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导师到把专任教师送到企业去,通过交流、合作、共管,达到既能提高输送到企业人才素质,又能通过产学研提高校内专任教师双师型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的目的,为高校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课程改革;双师双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9-016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aki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integration pilot course Interchangeability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Mechanical CAD/CAM, as well as the good results achieved by the school enterprise horizontal proje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press device with high stability and double rod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struction from basic courses to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tutors by enterprises to sending full-time teachers to enterprises. Through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joint management, w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nsmitted to enterprises, but als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alents of full-time teachers in the school through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study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alent training in implement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win-wi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double division and double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所谓的产教融合是指行业或企业与高等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求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供需对接的合作活动,其实质是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就有必要结合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与技术更新,校企共融,通过校企交流、合作、共管,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高人才素质,另一方面为学校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人才,从而形成良性且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模式。

一  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为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逐步提高行业或企业参与办学程度,逐步健全多元化办学机制,全面落实“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高度融合总体目标,对高校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形成了一股新的发展动力。

目前根据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广东理工学院目前虽已成立三个产业学院,“3+1”和“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运行,但产教融合相关方面的研究及探索仍处于开始阶段,其管理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还需进一步成熟,具体表现为:①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在制度融合、思想融合、标准等方面融合形式只浮于表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欠缺,校企之间常常会存在利益方面的不协调,目前还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来协调这些冲突,对产教融合的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②目前广东理工学院大部分专任教师都是来自学术研究型高校培养的硕士或博士,虽然理论研究水平普遍很高,但是实践经验比较缺乏,而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往往受学历、职称等因素影响,并不能到高校任教,因此应建立教师双向流动机制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③产教融合协调育人的保障机制并不健全,一方面评价体系目前还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因此,需要构建一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  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一)  全力推进产学一体,建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鼓励院系开门办学,广泛调研,深度引入企业资源,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保持长期稳定的校企紧密合作关系。如广东理工学院与企业新宝电器合作的试点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一门包含精度设计和技术测量两部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材方面普遍存在标准更新不及时,缺乏最新的工程设计实例等问题。技术测量方面,不同学校之间的实验条件不同,培养目的不同,实验指导书很难通用。项目组成员通过积极实地考察,听取企业实际生产,提炼出相关知识点的工程设计实际应用实例并加入到教材的改编中,结合以往技术测量部分和金工实训脱节,常常造成金工实训无精度要求,技术测量无技术文件而无法进行合格性判断等情况,把精度设计与技术测量的部分也编写进《金工实训》教材中,从而最大程度地呈现出和企业实际生产最接近的金工实训,缩短学生由实训到实习的过程。精度设计部分理论性强,很多企业的员工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门课程,而所在单位并不具备培训精度设计理论知识的师资力量。技术测量部分,在广东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校生的培养中,一般都是以实验课的形式来进行,对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测量并未能确切地了解。基于这样的情况,也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我校教师在2021年8—9月,在万和新电气及广州万友智能制造公司,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精度设计方面的培训与指导,并录制了相关的教学视频十余个,如图1所示。

企业评价良好。同时,在交流期间,拍摄相关企业中的实际直线度误差检测、垂直度误差检测等十个测量视频,如图2所示。

目前,企业的测量视频已经基本制作完成,并在2021级本科生下学期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施中投入使用,目前实验指导书已经完成更新,测量视频将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观看。

(二)  创新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

首先要建立现有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及时掌握企业最新发展信息,聘请企业导师到校交流,共同完善课程建设。其次以专业为单位,根据改革试点专业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开发企业项目,为企业技术革新贡献力量,为完善管理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服务,加强专任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建设,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有效实施教学,培养符合改革要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师队伍建设,见表1。在基础教学方面,注重横向拓宽校企融合。“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比如对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方面,加强企业教师到校培训交流,以提升企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通过和专任教师的交流合作,从而进行课程改革。应用方面注重纵向深化产教融合。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师到企业去参加技能训练和产学研合作,通过开发合作项目、技术交流和企业教师的主导管理,从而对学校专业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及综合课程实训等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项目实施以来,新宝电器有限公司的曾桂清、万和电器有限公司的卢琴和莎米特陶瓷公司的孙永见等企业专家多次到校授课,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对广东理工学院的基础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2021年6月,笔者和杨斌老师与广东迈尼杰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高稳定性双杆配合设置的高效压机装置的研发”,该协议由笔者负责机构设计部分,杨斌老师负责液压和电气控制部分设计。主要解决机器在挤压产品的过程中,由于生产的产品种类不同,常常需要更换模板,原来的压机稳定性差,给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以及原来的设备存在占地大、维护成本高、故障率高等问题。

1)机构包括下横梁和上横梁组成的机架,下横梁与上横梁之间安装有活动横梁,上横梁内安装有主活塞缸,主活塞缸的活塞杆下端与活动横梁连接,主活塞缸内的活塞将油缸内腔分为上、下两个腔室,上腔室通过油管和配电箱连接有压制柱塞泵和电机,主活塞缸外安装有充液阀和充液箱,下横梁内通过液压垫安装有顶出缸;上横梁与活动横梁之间安装有调节螺母,下横梁与活动横梁之间安装有工作台垫板;配电箱内安装有控制集成块;上横梁通过立柱螺母固定。利用活动杆和螺杆相配合的设置方式,使得螺纹块在螺杆上移动,进而带动与螺纹块固定的活动杆向上移动,使得活动杆顶端的支撑块对压块的下表面进行支撑,保证压块不会向下移动,便于更换上模板,同时保证人员安全。

2)重新设计了液压系统,并实现了占地面积小,成本低廉。

3)本机采用三菱PLC与HITECH触摸屏作为电气控制系统,这样的组合既充分发挥了PLC可靠性高与功能强的优点,又利用了触摸屏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和安全可靠且响应迅速等功能特点,这就省去了大量的开关按钮,一方面简化了布线,使系统结构简洁、紧凑,另一方面充分克服了单片机和继电器控制系统带来的故障率高、维护困难且可靠性低等缺点。经实际运行显示,改进过的系统可靠性更高、抗干扰性更强、稳定性更好,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高,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并大大减轻了现场工人的劳动强度。

本机使用至今,经过实际运行证明,该设计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机器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着良好的表现。此外,该设计采用浮动技术液压系统,用单液压缸实现了双向加压,这就减少了一个大液压缸,从而节省了成本;控制系统方面采用模块式PLC作为主控制器,该配置灵活而且性能稳定,克服了之前采用继电器与单片机控制系统可靠性低、故障率高等缺点。

(三)  建立适当的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评价模式与实施方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按照全员、全程及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的理念和原则,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及过程管理,建立一套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和实施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双丰收。建立一套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校企“双主体”的教学管理机制,以激发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