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思政之顶层设计与案例展示
作者: 王云燕 柴立元 唐崇俭 梁彦杰 孙竹梅 颜旭 李青竹 刘恢 闵小波
摘 要:冶金环境工程学是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文结合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内容与特色、顶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与教学方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将“四个面向”“创新改变行业发展”“奋斗实现梦想”三大思政要素贯穿融合于教学全过程;以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处理技术进行详细地课堂案例展示。实践表明,这种创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协同成效,提升特色冶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中南模式,并已推广应用。
关键词: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案例展示;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001-08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or Metallurgy is a model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we scientifically design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methods from the top level.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s. The thre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four facing" "innovation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triving to realize the dream" present throughout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he case presentations of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biologics for heavy metal wastewater is conducted in detail.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nnovativ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realizes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knowledge instruc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shap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or metallurgy subject. The Central South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or metallurgy has been formed and popularized.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or Metallur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op-level design; case demonstration; biologics for heavy metal wastewater
基金项目: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教高函[2021]7号);2021年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无编号);湖南省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党建引领下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与实践”(2020JGZD015);2021年中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无编号);2021年中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冶金环境工程学》思政案例库建设”(无编号);2021年中南大学本科教材建设项目“《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王云燕(1975-),女,汉族,山西闻喜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冶金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及科研。
*通信作者:唐崇俭(1984-),男,瑶族,湖南江华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冶金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及科研。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1]。课程思政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载体[2],是对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要求和教学价值的新回归,每门课都要把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任何课程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基因,课程思政不是改变课程原本属性、附着思政内容,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隐形渗透、融入融合等方式于知识传授之中,潜隐地实现价值引领、素质提升和智慧启迪。课程思政重在课程,通过潜移默化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进行有机融入、深度融合,使其与课程内容同向同行,有效协同[3]。
新工科教育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战略支撑和引领力量[4]。冶金环境工程学是我国冶金工程、环境工程新工科的特色专业课程。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工业化支柱,是支撑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重大战略工程的关键原材料,产业关联度90%以上。我国是世界冶金第一大国,但我国金属产业总体现状并不乐观。国家战略需求与冶金工业发展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重大矛盾。为此,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原理及冶金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技术手段,解决冶金行业资源、能源与环境污染等制约冶金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的工程学科——冶金环境工程学应运而生。冶金环境工程复合交叉型专业人才培养是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为此,在课程体系中构建并形成了以“冶金工程概论-环境科学概论-冶金环境工程学-重金属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特色课程链。其中,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内容包括冶金污染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冶金污染源、冶金工业污染控制、冶金工业环境监测、规划与评价和冶金工业清洁生产。顶层设计特色冶金环境工程学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融入了冶金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交叉学科的思政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
冶金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充满德育元素、能很好地发挥德育功能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的主体教材为课程负责人编写的《冶金环境工程学》(科学出版社,2010.10)。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备课过程中补充了课程团队的科研成果与工程应用的相关内容。教材第二版正在编写与修订,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进课程、进课堂、进教材。辅助材料为课程团队老师集体编写的《有色冶金与环境保护》(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现代有色冶金环境工程》(科学出版社,2017)、Arsenic pollution control in non-ferrous metallurgy(Springer nature,2019)等。
课程教学专业为环境工程和冶金工程,充分融合了专业优势与特色。课程思政中的总体设计、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是对课程内容、方法的重新梳理和认识,以课程内容为主线和载体,其间贯通思政元素,使课堂育人过程成为有一定高度的、系统的、一体的、主动的行为[5]。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之时,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之核心点,明确课程德育目标,充分挖掘与提炼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构建课程育人生态圈,持续不断地深化和提升课堂育人。
一 课程特色与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课程思政设计紧紧围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以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与提升学习效果为指向,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管理,科学进行教学评价,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卓越教学”,塑造课程思政“高效课堂”[6]。
(一) 课程特色与思政总体设计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方向。课程在达成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点目标的同时,通过德育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引导学生培育辩证自然观、生态政治观、绿色发展观以及生态权益观,理解“金山银山”(冶金)与“绿水青山”(环境)辩证统一与协同发展的科学论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课程教学团队是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同时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推广应用了十余项先进适用技术300余项工程。讲授过程中案例的融入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德育与思政元素充分挖掘,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实现形式,巩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
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名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好注释,是践行“两山”理念最具特色的专业课程,自身蕴含着特色思政元素,通过学习可达成“树理想、养能力、启智慧、塑价值”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课程依托冶金工程全国一流A+学科、环境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及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培养推动冶金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的特色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塑造学生的生态观、创新精神、奋斗精神为主线,实现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全过程融通。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奋斗与担当精神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课程总体设计时坚持有机融合和春风化雨的原则,在系统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四个面向”“创新改变行业发展”“奋斗才能实现梦想”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主体内容,润物无声地增强和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新时代“三有”好青年。
1)课程背景、法规政策知识点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课程背景突出冶金工业发展中资源、环境、能源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金山银山”(冶金)与“绿水青山”(环境)辩证统一与协同发展的科学论断;讲述冶金环保法律法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理解行业绿色发展科学逻辑,树立正确生态观。
2)技术创新方法知识点穿插创新精神。讲解冶金工业三废的产排特征、危害及处理难点,从原理及工程实践分析传统方法不足,介绍变革性技术研发历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技术研发—现场中试—工程示范—推广应用”的多元创新思维模式。
3)工程案例知识点穿插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介绍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时,结合课程团队老师现场工作经历讲述,辅以照片再现艰苦环境下的奋斗情景,使知识内容和思政教学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培养学生爱国奉献和努力追梦的科学家精神。
(二) 课程思政设计之几点思考
冶金环境工程学课程思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的入手,结合“上行-下行”的复合路线,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思政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案例说明等教学全过程的各个设计环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思考与解答,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转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