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价值耦合与实践路向
作者: 苏比努尔·阿里木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宣讲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功能具有内在的融合机理。该文从内涵价值的角度分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理论必然性与现实应然性;探寻伟大建党精神从不同角度和视角可以多元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内容;最后,聚焦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多种融合方式,例如讲好党史故事、教学内容中突出伟大建党精神,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体系涵养伟大建党精神,整合教育资源、以教学实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价值耦合;实践路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020-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propagating the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 The course teaching inherently somewhat perfectly integrates with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the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 value, there is a certain theoretical inevitability and realistically facticity to integrating the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condly, the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 can be fit into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erspectives. Lastly, a variety of ways can be used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 in classroom practice, thus in the new era, better blending the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value coupling; practical direction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70年新疆民族团结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19CMZ038);2021年度自治区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新疆高校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研究”阶段性成果(GXDJ-2021014)
作者简介:苏比努尔·阿里木(1990-),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社会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精神内容和力量的角度,对早期共产党人坚持革命理想的赞颂讴歌和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内在动力的概括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精神激励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史来看,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全面贯彻、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条重要经验。基于此,为了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党中央重要精神的紧密融合,就需解读其融入思政课的内在意蕴、价值耦合及实践路向,进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师生的头脑和行动中落地生根。
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真正从政治性、学理性、精神性的角度阐释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原则,进而将伟大建党精神化作前进道路上的巨大精神动力。
(一) 以伟大建党精神讲清楚“培养什么人”
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党的建设大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完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身之本,伟大建党精神从理想信念、使命担当、牺牲奋斗和人民立场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精神品质进行了高度凝练,其中蕴含的价值伟力不仅是中共党员的精神家园,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新时代高校学子应践行的精神指引和行动纲领。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就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深刻汲取精神资源和道德资源,培养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对伟大建党精神最好的继承,也是对伟大革命先辈们最好的告慰。
(二) 以伟大建党精神践行“怎样培养人”
高校思政课的首要历史使命是铸魂,高等教育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加强自信教育,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将自信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坚持真理体现了理论自信、践行初心体现了道路自信、不负人民体现了制度自信、英勇斗争体现了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共性都在于涵育广大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涵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尤其是涉及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内容中,对于革命先辈传承的红色品质、红色精神、红色文化要充分阐释、传播、发展,让广大青年群体去感受这一精神体系背后蕴含的崇高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青年群体的爱国之情越深,社会责任感就越强,人生目标就会越明确。
(三) 以伟大建党精神诠释“为谁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四个服务”,从战略上强调了“为谁培养人”的内在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指南。要实现“四个服务”的教育目的和效果,首先要在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中宣讲伟大建党精神,因为这一精神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理论精华与精神实质的结果;其次要在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中宣讲伟大建党精神,目前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抹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与精神传统,意在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因此在正面宣传的同时也要积极并且善于同这些干扰因素作斗争,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
二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耦合
伟大建党精神是反映和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革命奋斗的有效载体。从理论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精神品质的结晶,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内涵。从实践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所体现的精神取向,是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党性的重要素材,要在思政课程内容中突显伟大建党精神。
(一)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真理价值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阐述了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帮助青年学生深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而科学理解坚定理想信念的必要性。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体现出的真理精神和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基础。同时,讲清伟大建党精神中的真理价值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伟大建党精神、丰富精神谱系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正如恩格斯所言:“现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3]”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依据人的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科学活动则要求人们在参与创造物质资料的活动和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和思想路线。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内在连接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精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真理价值,有助于青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挥探索和求真精神,明大德、成大才,将这一精神内容转化为探求真理的内在动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理论和精神内核。
(二) 高校思政课要培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意识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表达了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员的真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4]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践行初心与使命的理论见证与写照。因此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更要从中汲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从实践基础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积淀的精神成果,在新时代要继承这些珍贵精神和宝贵经验,就要延续其中的实践精神和责任意识。实践是青年学生知行合一的必由之路,是检验学生责任感的标准。高校应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实践思维,促进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化作自身社会实践的重要动力,促进教育与实践协同。思政课必须与社会、时代发展相适应,引导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化作不断前进的动力,用行动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三) 高校思政课要突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员义务,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征程中,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忘我奉献,挺立起民族不屈的脊梁。要重点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历史基础看,青年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就会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就会明白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密不可分。爱国主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起来的,“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的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5]。因此,通过历史教育来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就要帮助青年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秉承伟大建党精神所内蕴的初心与使命,教育青年认识祖国、热爱祖国,坚定与祖国共进步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