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术培养为目标的思政教学一体化建设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史云 闫清雅 王春梅 林燕摘 要:中医妇科学是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课程思政建设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思政教学一体化是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临床医生、提高医患沟通水平、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医妇科学思政教学一体化目前面临着教师对价值导向把握不够,社会因素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医患信任度降低等困境。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发扬中医妇科学经典著作中的人文精神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学生共情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临床带教中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引用医疗纠纷案例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以及多层面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专业自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思政教学一体化,全方位培养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德术培养;思政教学;中医妇科学;教学方法;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099-04
Abstract: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of TCM gynecology through course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idea which regards "moral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the key to train professional clinicians, improv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TCM culture.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teachers' insufficient grasp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social factors on students and the decrease of doctor-patient trust. Throug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urs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rrying forward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classic works of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empathy ability; In practice teaching, through the play to the teacher's demonstration leading role in clinical teaching, references, the medical dispute case depth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multiple levels increase the chance of students' practice, cultivate the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and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in each teaching link of education teaching integration, all-round talents cultivation,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moral cultivation".
Keywords: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and medical skil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eaching method;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KCSZZD-018)
第一作者简介:史云(1975-),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教学法。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紧紧围绕女性的生殖生理、解剖、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论治,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将思政教育充分渗透到知识与技能的传输中,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明确了高校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下大部分中医院校在教学中开展了思政教育,但仍然有部分院校面临着重知识、重能力、轻德育的问题,或者存在思政教学分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人才培养中的道术分离,从而造成学生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虽然具备合格的技术,但缺乏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缺乏温度,矛盾频发,破坏了本该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作为中医学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医学院校,必须从基础教学抓起,在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将思政教育全方位地渗透于整个课堂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 思政教学一体化对中医妇科学教学的意义
(一) 思政教学一体化是培养职业精神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医生的职业精神是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医生的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作风构成了医生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医生职业的责任感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医学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临床中,医疗水平不仅体现在技术与科技方面,人文关怀也尤为重要,因此,医学院校要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忠诚的职业信念,甘愿为人类的健康奉献一生的职业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守信的职业作风,爱岗敬业,实现医学人道主义,具备奉献、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不断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我保护法律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实现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统一[2]。
(二) 思政教学一体化是培养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及医疗本身的不确定性,医患纠纷频繁出现,迫使很多临床医生在医疗工作中缩手缩脚,自我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以应付紧张的医患关系。但过度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势必会导致过度检查、过度保守性治疗等,必然会使患者利益受损,影响了本应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医患双方,加重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周期以思政为纲,统领整个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完整的育人功能。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更需要在教学中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培养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合格的临床医生,这是目前提高医患者之间信任度的根本举措。
(三) 思政教学一体化是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提高中医教育水平的关键
生殖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关键,是关乎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重要课题,妇科疾病与生殖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妇科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展现着中医中药的强大生命力。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天人合一、平衡和谐等理念,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智慧与深邃的哲学理念。因此,在中医妇科学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伟大,中医药在女性生殖健康中的重要贡献,并愿意为中医药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是增强我们中医药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提高中医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 思政教学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教师对价值导向把握不够是影响思政教学一体化的关键
培养德术兼备的医生是当今医学院校的神圣使命,思政教育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方位地渗透,才能对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和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价值导向的把握是影响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本身也就越来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3]”目前,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培养具有高超技能的临床医生为导向,却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力不足,重视了“术”却忽视了“道”,使学生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是首要任务甚至为唯一任务,然而,即便拥有精湛的医术但缺乏人文关怀的医生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必然将面临种种责问和追讨,医者仁心的医疗本质在其行医实践中并未能体现[4]。或部分教师对思政教学的把握力度不恰当,刻板生硬以及过分浓郁的政治元素反令学生反感,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也是思政教育失败的体现[5]。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不当言论,忽视了言传身教,更是会直接影响思政教学的效果。
(二) 社会因素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是目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难题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文化形态多元化,网络信息发达,而学生的分辨能力有限,对很多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判断。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价值观、文化思潮都在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的激烈碰撞会给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带来消极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重功利、轻奉献,在职业规划与就业选择时以收入为标杆,缺乏对救死扶伤社会价值与家国情怀的认可与肯定,将医学与金钱和收入对等,而把医者仁心的医学本质抛之脑后,大大违背了“大医精诚”的医学精神。加之当今突出的医患纠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择业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医学教育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作为教师,需要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将学生的思想从不良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使其树立起奉献、责任与担当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医患信任度的降低是影响临床思政教育实施效果的障碍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时刻面临着医患沟通的话题。当下医患双方存在着某些沟通不畅或相互不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医院的教学效果。中医妇科学是与女性生殖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涉及患者的隐私,医患之间信任度的缺失使得很多患者不愿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检查与诊疗中,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妇科检查及手术操作的学习,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了临床教学的效果。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与患者、学生与患者间的信任是决定学生临床学习效果的关键要素,而学生在临床中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直接地影响着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在教学中得到患者的信任与支持是关系到学生临床实习成效的重要环节。